1920年,徐志摩被迫把妻子接到身边。他不喜欢妻子,却因为贪恋妻子的身体而坚持同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5-02 14:31:13

1920年,徐志摩被迫把妻子接到身边。他不喜欢妻子,却因为贪恋妻子的身体而坚持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他却怒斥:打掉这个孩子…… 1922年,一则简短的离婚启事悄然出现在《新浙江报》上,署名者正是当时文坛新秀徐志摩。这则启事如同一颗炸弹,在民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没人能想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会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婚姻。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那是在1915年,24岁的徐志摩站在婚礼现场,脸上写满了不情愿。作为浙江海宁一个富商之子,徐家虽有钱财却缺乏社会地位。徐父许申如急切地想通过儿子的婚姻弥补家族短板,将目光锁定在了官场有势的张家。 "徐志摩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大衣,脖子上还围了一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见过他穿西装,可晓得那就是他,那种态度一眼就看得出来,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回忆中的张幼仪如此描述初见丈夫的情景。 婚礼的隆重热闹掩饰不了徐志摩内心的抵触。在他眼里,张幼仪不过是个"土里土气"的大家闺秀,与他接受的新思想格格不入。婚后,他对妻子冷淡至极,却又在身体的本能驱使下与她同房。 1918年7月,张幼仪为徐家诞下第一个儿子"徐积锴"。然而,喜得贵子的徐志摩竟然连孩子都没有好好看一眼,便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前往美国留学的客轮,仿佛是在逃离这段不情愿的婚姻。 留学期间,徐志摩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1921年,从美国转赴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的他遇见了林长民和他美丽聪慧的女儿林徽因。17岁的林徽因刚从北京培华女中毕业,正陪父亲游历欧洲。 青春懵懂的林徽因,才学出众又明媚动人,完全符合徐志摩对理想女性的所有幻想。相比之下,张幼仪的传统与朴实在他眼中成了致命缺点。在与林徽因频繁接触的日子里,徐志摩的文学灵感喷涌而出,创作了许多经典诗作。 徐家父母担心儿子在异国他乡孤单,也希望改善夫妻关系,便安排张幼仪前往英国陪读。怀揣着美好憧憬的张幼仪抵达英国港口时,却只看到一个表情冷漠的丈夫。徐志摩接到妻子后,既没有问候寒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悦,而是直接带她去商场购买洋装,仿佛要把她的"土气"全部改造掉。 张幼仪来到英国后,生活并未如她期待的那样好转。怀揣重聚希望的她,面对的却是徐志摩日渐冷漠的态度。没有工作的夫妻依靠徐家汇款生活,却过得并不富裕。即便如此,徐志摩仍然频繁出入商场、舞厅和剧院,而且从不带上张幼仪,似乎是刻意将她排除在自己的社交圈外。 在这段艰难的同居生活中,张幼仪再次怀孕了。对她而言,这本是一个能够改善婚姻的好消息,却没想到迎来的是徐志摩更加残忍的反应。 "我怀孕了。"张幼仪小心翼翼地告诉丈夫,希望能看到一丝喜悦。 "打掉!我不想要孩子!"徐志摩毫不犹豫地回答。 "但是我听说打胎的话可能会死。"张幼仪惊恐地说。 "还有人说坐火车会死呢,现在不照样有那么多人在坐火车。"留下这么一句冷酷的话,徐志摩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张幼仪站在原地,内心彻底崩溃。 这一刻,张幼仪对这段婚姻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她终于意识到,不能再依赖这个从未爱过她的男人。在二哥张君劢的帮助下,张幼仪离开了英国,前往法国暂避。此时的她,已经对徐志摩彻底死心,正如《小脚与西服》中所写:"哀莫大于心死"。 而徐志摩呢?他反而因为张幼仪的离开感到解脱,更加肆无忌惮地追求林徽因。但命运却给了他一记重击。1922年2月,张幼仪生下了他们的二儿子徐德生(彼得)。徐志摩急匆匆地赶来,不是为了探望孩子,而是为了要求离婚,好让自己能够"正大光明"地追求林徽因。 离婚后的徐志摩满心欢喜地回国,准备向林徽因表白,却发现她已经与梁思成相恋。在北海快雪堂松坡图书馆,林徽因和梁思成正是在读到《新浙江报》上徐志摩的离婚启事时,确定了彼此的感情。 失恋的徐志摩应胡适邀请到北大任教,后来又与陆小曼相识。当时的陆小曼还是北洋军官王庚的妻子。王庚离开前竟将妻子托付给徐志摩照顾,这无异于"抱薪救火"。两人很快擦出火花,成为当时文化圈的丑闻。 经过梁启超和胡适等人斡旋,王庚同意离婚,徐志摩和陆小曼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梁启超作为证婚人,表情严肃地宣读了一段特别的证婚词:"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不要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准则,不要以荒唐享乐作为人生追求。最后一句话,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幼仪没有被命运击倒。离婚后的她开始学习德语,攻读幼儿教育。回到上海后,她创立了时尚品牌《云裳》,一跃成为上海滩的时尚代表。曾经被徐志摩嘲笑为"土包子"的她,如今已成为他高攀不起的存在。

0 阅读:50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