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突然接到了刘伯承的来电,还没等他说话,对面的刘伯承愤怒的声音便传了过来“皮定均,这个日本俘虏是你亲自抓来的?这司令员你不用当了!”皮定均抓了日本俘虏刘伯承为何会如此愤怒呢? 1943年的夏日,皮定均刚刚回到第五分区司令部,心情舒畅。就在前天,他带着两名警卫员冒险潜入日军控制的豫北一个小火车站,成功智擒了一名日军中佐。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战果。 "抓到个日本中佐,这回师长应该会高兴了。"皮定均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对警卫员说道。自从刘伯承下达了抓捕日军俘虏的命令,各军区都在积极完成任务。然而,他的手下连日来却一无所获,好不容易抓到一个,还在运输途中被关进棺材里闷死了。这让皮定均颇为恼火,决定亲自出马。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皮定均的思绪。他拿起电话,还未开口,电话那头便传来刘伯承严厉的声音:"皮定均,长能耐了啊,亲自上阵抓俘虏?这个司令员别干了,当特务排长去吧!" 皮定均一愣,满腹疑惑。自己抓了日军中佐立了功,不赏就算了,怎么还要撤他的职?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参谋长李达走到电话前问道:"分区司令是干嘛的?是让你以身犯险,去抓个小小的日军俘虏的?" 终于,皮定均明白了刘伯承为何如此愤怒。他赶忙道歉,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谁知这句话却引来了刘伯承更大的怒火:"你这不是初犯,是屡教不改!" 原来,早在1939年,皮定均担任特务团团长时,就曾为了侦查敌情,亲自化装潜入敌占区,结果险些被一个汉奸认出。那次,他仗着身手矫健才得以脱身。事后,刘伯承狠狠批评了他,还令他写检讨。没想到几年过去,皮定均竟把教训抛到脑后,再次冒险。 "一通电话就把我骂回了原形。"皮定均后来回忆道,"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刘师长的愤怒是因为担心和爱护。" 这次捕获日军的经过确实惊险。皮定均和警卫员精心策划,让一名身材瘦小的警卫员假扮"花姑娘",头戴假发,身穿花裙子,在火车站附近发出尖叫:"太君,救命啊!"日军中佐听到呼救,立刻走出据点查看。当他把"花姑娘"拉进值班室准备"安抚"时,皮定均和另一名警卫员一脚踹开门,用冰冷的枪口顶在了日军头上。 他们成功将日军中佐五花大绑,塞进麻袋带回了根据地。皮定均原以为会因此立功受奖,却不料迎来了刘伯承的震怒。他没想到,自己冒险的行为,在刘伯承眼中是极其危险的"逞能"。 刘伯承的这一声怒斥,成了皮定均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位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将领,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将难求,军事指挥员的价值远超过一名战士。 回到营地后,皮定均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桌前,拿出纸笔记下了自己的思考:"1,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你个人不要表现悲观、没有主张和无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谋和胆识。2,到了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自己应该有办法、不悲观,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解决的。3,特别是在各种不清的情况中,不应有各种不清醒的表现。" 这段写于1946年6月25日的日记,仿佛是皮定均对自己那次被刘伯承严厉批评后成长的最好注解。从那时起,他不再是那个凭一腔血勇冲锋陷阵的莽撞小伙,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智谋来指挥作战。 变化很快显现出来。在"抓俘事件"后不久的1943年8月,林南战役打响。皮定均指挥有方,先后击败孙殿英、庞炳勋等伪军部队,连拔日伪据点80余处。仅仅一年后,他率部挺进豫西,开创了崭新的战绩:作战139次,解放群众100多万,在洛阳、偃师、密县等11个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子不教,父之过;兵不教,官之过。"这是皮定均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从刘伯承那里,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将领,更学会了如何爱护士兵。有一次,他下连队视察,发现门口站岗的哨兵军大衣上少了一颗扣子,寒风灌入衣内。皮定均二话不说,命令这位哨兵的营长跑步前来,当场给哨兵缝上扣子。 但皮定均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1946年6月的中原突围。当时,他接到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率领7000将士阻击国民党22万大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王树声和戴季英甚至暗示他:"你们要提前准备好便衣……"言下之意,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 面对生死考验,皮定均对政委徐子荣说:"我们绝不准备便衣,我们要和同志们在一起,如果不能活在一起,那就死在一起!"这位曾经被批评为"当特务排长去"的司令员,此时展现出的是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 经过连续三天的顽强阻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了皮定均撤退的机会。他像个魔术师,指挥7000多人的部队在敌人眼皮底下神奇消失。随后,他率部穿越三省,行程1000余里,与敌作战23次,最终带着5000名完整建制的战士安全到达苏皖解放区。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4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