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外出办事的董竹君一进家门,就看到12岁的大女儿夏国琼被丈夫夏之时按着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2 19:17:49

1929年,外出办事的董竹君一进家门,就看到12岁的大女儿夏国琼被丈夫夏之时按着,跪在地上,旁边地上还有剪刀和绳子。 1935年3月,上海法租界的一家小餐馆开业。 当天前来捧场的并非普通食客,而是云集了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赫赫有名的青帮大佬,以及宁沪两地的达官贵人。这家餐馆的老板却并无显赫的背景。 她是一个名叫董竹君的女子,一个曾经的青楼清倌儿。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董竹君190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佣人,尽管家境窘迫,父母仍竭力送她读书。 然而,父亲的重病使家庭陷入绝境。 13岁的董竹君被迫进入青楼,成为一名清倌儿。 虽然被迫走上这条路,但董竹君并未向命运屈服。 她的美貌和聪慧吸引了许多达官显贵的目光,其中就包括同盟会将领、四川副都督夏之时。 这个年轻的革命者与她情投意合,但董竹君并未因爱情而妥协。 经过精心策划,她终于摆脱了青楼的束缚,与夏之时结为夫妇。 在婚后,她前往日本留学,用四年的时间完成学业,并在此期间生下四女一子。 1918年,夏家老父病危,夏之时携妻女回到阔别已久的四川老家。 董竹君虽为夏家媳妇,却因出身微寒,备受婆家冷眼,很难融入这个高门大户。 即便如此,她仍凭借自身聪慧,不仅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帮账房先生点数账目,空闲时为婆家孩子辅导功课,她的耐心与能干让婆家渐渐刮目相看。 董竹君乐观地以为,日子总会越来越好,腹中孕育的二胎更为生活平添了几许暖意。 然而,幸福就像是镜花水月,美好却易碎。 夏之时在丢了军职后,一蹶不振,不仅终日赌博吸大烟,性情也渐渐变得暴戾。 他开始动辄对董竹君拳脚相加,衣服洗涤不净便会招来他的冷嘲热讽。 最让董竹君难以忍受的,是丈夫对女儿们的态度。 本以为丈夫会疼爱女儿,岂料当看到1921年出生的三女儿时,他竟冷笑一声,说了句"又是个赔钱货"。 他骨子里的重男轻女思想暴露无遗,更让人心寒的是,当大女儿夏国琼因患麻疹高烧不退,董竹君寸步不离地照料时,夏之时非但不体谅妻子的辛劳,反而数落她照顾孩子而耽误了家务。 一向温顺的董竹君再也忍无可忍,她第一次与丈夫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自此,家中争吵渐多,董竹君坚持要让女儿接受教育,夏之时却认为女孩读书是浪费钱财。 董竹君虽也偷偷离家出走过几次,但还是会默默归来,她担心几个女儿在家中的处境。 直到这一天,她目睹丈夫只因女儿与邻家男孩嬉闹,就勃然大怒,逼迫女儿跪地求饶,她的心彻底凉了半截。 或许,多年来她心中的某个角落,还残存着对这段婚姻的一丝眷恋,但当她看到丈夫只会凌辱而不会疼爱女儿时,这丝眷恋也烟消云散了。 为了女儿,她决定带女儿离开,去寻求新生,哪怕前路漫漫,荆棘遍布,她也在所不惜。 1929年那个令人心惊的一幕,成为压垮董竹君心中最后一根稻草的导火索。 丈夫夏之时只因12岁的大女儿夏国琼和邻家男孩嬉闹,就勃然大怒,拿起绳索和剪刀逼迫女儿就地跪下,选择自我了断。 董竹君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心中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勇气,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女儿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追寻新的生活。 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毅然选择离开这段婚姻,带着四个女儿和父母离开四川。 作为一名净身出户的女子,董竹君面临的生活挑战可想而知。 她最初靠变卖家产度日,后来从一些进步书籍中汲取思想,逐渐萌生了投身商业的念头。 1930年,她创办了群益纱管厂,成为上海首位女性企业家。 尽管事业初期困难重重,她仍凭借坚定的意志从海外募资,使工厂步入正轨。 然而,1932年的淞沪会战摧毁了她的努力,工厂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面对连番打击,董竹君并未放弃。她在朋友的资助下,于1935年开办了锦江川菜馆。 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特的经营理念,锦江川菜馆迅速成为上海滩的热门餐厅。 无论是菜品口味的改良、就餐环境的打造,还是服务的细致周到,董竹君都精心设计,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一流的用餐体验。 餐馆开业不久便名声大噪,不仅吸引了各界名流,还逐渐发展为上海文艺界的聚集地。 锦江川菜馆的成功并未让董竹君停下脚步,她深知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作为一名企业家,她必须为抗战贡献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不仅利用餐馆为抗日义士提供掩护,还积极向新四军捐赠物资。锦江川菜馆甚至成为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 她的坚定立场和无私奉献为她赢得了“女中豪杰”的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以及全部积蓄捐给了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1年,她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合并为锦江饭店。 此后,锦江饭店成为上海的标志性饭店之一,多次接待国内外贵宾,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 在自传中,她写道:“不因误解而放弃初心,不因冷落而动摇信念,不因困苦而停止脚步。” 这句话是她一生的写照,也成为后人铭记她的精神遗产。

1 阅读:70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