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12日,伟人故居,一女子携丈夫登记好后进入参观。谁知,走到晒谷坪时,这名女子竟忍不住下跪痛哭,而她说的话,更是让人大吃一惊。 8月12日,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韶山村,停在了毛泽东故居的门口。车门打开,一位身着朴素的中年妇女和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走了下来。女子正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男子则是她的丈夫王景清。两人站在故居门口,李讷抬头望着那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我们进去吧。"王景清轻声说道,伸手扶着妻子的肩膀。李讷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了故居。 踏入院落的那一刻,李讷仿佛回到了童年。记忆中父亲高大的身影似乎又出现在眼前,她仿佛又听到了父亲爽朗的笑声。李讷强忍着内心的波动,跟随讲解员参观着各个展厅。 当他们来到晒谷坪时,李讷突然停下了脚步。这里是她儿时最喜欢的地方,父亲常常在这里教她读书写字,讲述革命故事。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李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然跪倒在地,泪如雨下。"爸爸!"她呼唤着,声音中充满了思念和痛苦,"爸爸,我好想你啊!"王景清连忙蹲下来扶住妻子,周围的工作人员和游客都惊呆了,不知所措地看着这一幕。 李讷仿佛没有察觉周围的目光,她的思绪已经回到了过去。她想起了父亲教导她"为人民服务"的往事。那是在一个夏日的傍晚,父亲牵着她的小手,在晒谷坪上散步。 "讷讷,"父亲温和地说,"你要记住,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什么是人民呢,爸爸?"年幼的李讷天真地问道。 父亲蹲下身,指着远处田间劳作的农民说:"看,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就是人民。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李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回忆中,李讷又听到父亲说:"讷讷,你要永远记住,不管你将来做什么,都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也应该是你的人生信念。" 思绪拉回现实,李讷抬起泪眼婆娑的脸,喃喃自语:"爸爸,我明白了。我要重新找回初心,牢记您的教诲。" 王景清轻轻扶起妻子,递给她一张纸巾。李讷擦干眼泪,深深地看了一眼晒谷坪,仿佛在向父亲的灵魂诉说着自己的决心。 参观结束后,李讷没有立即离开。她和丈夫走进村子,和村民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一位老大爷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李讷欣然接受。 在老大爷简陋的土坯房里,李讷看到了墙上挂着的父亲画像。老大爷激动地说:"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恩人啊!要不是他领导我们翻身做主人,我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李讷听着老大爷的话,心中既感动又惭愧。她想起了这些年来自己的生活,虽然没有挥霍浪费,但也确实离父亲的教导越来越远。她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在村子里,李讷看到了许多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比过去好了很多,但与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一些年轻人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离开了村子,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李讷和一位留守老人聊天时,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谁还愿意种地啊?我们这些老家伙种不动了,地里的庄稼就没人管了。" 听到这些话,李讷心中升起一种使命感。她想起父亲当年带领人民进行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土地。而今天,农村却面临着新的挑战。 离开村子时,李讷的心情既沉重又充满希望。她对丈夫说:"我想我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王景清笑着说:"我知道你会的。你是毛主席的女儿,你有责任继承他的遗志。" 李讷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是的,我要继续为人民服务,传承父亲的精神。我要为农村发展做些什么,帮助那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从那天起,李讷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她深入农村,了解基层情况,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她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修改。
1984年8月12日,伟人故居,一女子携丈夫登记好后进入参观。谁知,走到晒谷坪时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2-22 09:23:2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