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吃药,不如双桥老太太一脚。”1965年某天,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躺在床上动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2-19 10:22:49

“打针吃药,不如双桥老太太一脚。”1965年某天,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躺在床上动弹不了分毫,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转,没了办法的周总理,只能把当时鼎鼎大名的女中医请进中南海。 1965年的一天,北京中南海内,周恩来总理正焦急地踱步。他的夫人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疼痛难忍。尽管已经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按摩和一些传统的中医疗法,但邓颖超的病情却未见好转。邓颖超的病痛不仅让她自己备受折磨,也让周总理心急如焚。 在多方求医无果的情况下,周总理的秘书向他推荐了一位当时在民间已经颇有名气的女中医——罗颖,因其高超的正骨医术和独特的治疗手法,在北京双桥一带小有名气,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双桥老太太”。 周总理听闻后,立刻决定请这位女中医进中南海为邓颖超诊治。尽管当时罗有明的名声主要在民间,但她早已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口碑,在百姓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罗颖来到中南海后,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来到邓颖超的床前。她仔细检查了邓颖超的腰部,然后让邓颖超放松身体。罗颖用简单而精准的手法,在邓颖超的腰部轻轻一按,接着用脚在邓颖超的腰部轻轻一蹬,只听“咔嚓”一声,邓颖超的腰伤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邓颖超顿时感到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她惊喜地从床上坐起来,连连向罗颖道谢。周总理在一旁看到这一幕,也对罗颖的医术赞不绝口。 罗颖高超的医术和朴实无华的性格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总理亲自为她取名“罗有明”,希望她的名字能够广为人知,造福更多患者。后来,罗颖觉得“有名”太过张扬,便将名字改为“有明”,取“有光明”之意,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罗有明回到双桥后,继续她的行医生涯。她在双桥开设了一家小诊所,每天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她的诊所虽然简陋,但总是人满为患。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罗有明都一视同仁,用心诊治。 罗有明的医术不仅在于她的手法独到,更在于她对患者的关怀和体贴。她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细心观察他们的症状,然后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她的诊所成了许多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地。 罗有明在行医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她每天中午必须午休,以保证下午有充沛的精力为患者诊治。晚上,她从不加班,因为她认为医生也需要休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尽管她的医术高超,名声在外,但她从不接受患者的任何物质报酬。她常说:“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1974年,罗有明受邀成为全国正骨学习班的主讲,将自己的正骨技艺传授给年轻的医生。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希望更多的医生能够掌握这门技艺,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年轻医生成长为优秀的正骨医生,她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罗有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生,更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罗有明一生中多次拒绝各种物质报酬,无论是高额的诊疗费还是各种荣誉和奖励,她都婉言谢绝。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为民服务,不求回报。 罗有明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成为家喻户晓的骨科老中医。她的名字不仅在北京,甚至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她的诊所每天接待的患者络绎不绝,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求得她的诊治。 罗有明一直坚持行医到97岁才正式歇诊。她的身体虽然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矫健,但她的精神依然矍铄。她每天仍然坚持到诊所为患者诊治。 2008年,罗有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105岁。她的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悼念。许多患者自发前来吊唁,向这位伟大的医生表达他们的敬意和感激。 罗有明的一生,是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精神,留下了宝贵的医德遗产。她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医学界和广大患者心中的传奇。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正骨大师“双桥老太太”病故、新京报——“双桥老太”辞世 周日八宝山送别)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修改。

0 阅读:4
鲁滨逊每日日记

鲁滨逊每日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