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临汾,一16岁的小伙考上卫校,却交不起1年3000多的学费,乡亲们听说后,给他捐助,谁料,卫校毕业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回到家乡开诊所,20多年来,他的行医路,足以绕地球10圈! 1996年的夏天,山西运城,16岁的贺星龙喜忧参半地坐在家中的土炕上。他刚刚收到了运城卫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可以走出大山,学习医术,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家里的贫困状况却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贺星龙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母亲常年患病,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3000多元的学费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贺星龙看着父亲布满皱纹的脸庞,他心里明白,即使父亲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筹到这笔钱。 就在贺星龙即将放弃这个机会时,村里的乡亲们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始为贺星龙筹集学费。有的人捐出了自己的积蓄,有的人卖掉了家里的鸡鸭,还有人把准备用来修缮房屋的钱都拿了出来。就这样,在乡亲们的齐心协力下,贺星龙的学费很快就凑齐了。 看着乡亲们的真情厚意,贺星龙热泪盈眶。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学成回来报答乡亲们的恩情。带着这份决心,贺星龙踏上了求学之路。 在卫校的几年里,贺星龙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他有机会留在城里的大医院工作,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不顾家人的反对,贺星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在村里开了一间小诊所。 刚开始的时候,诊所的条件很简陋,只有几张简易的病床和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但贺星龙并不在意这些,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乡亲们服务中去。他24小时待命,无论是半夜三更还是风雨交加,只要有人需要,他就立即出诊。 有一次,深夜里一个孕妇突然临产,家人慌忙来找贺星龙。当时正值雨季,山路泥泞难行。贺星龙二话不说,背着医药箱就冒雨出发了。他在泥泞的山路上摔倒了好几次,但每次都立即爬起来继续赶路。最终,他及时赶到,成功接生了一个健康的婴儿。 类似的事情在贺星龙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他不畏辛劳,只为能够及时为乡亲们解除病痛。渐渐地,贺星龙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活菩萨",大家有什么病痛都首先想到找他。 然而,长期的辛苦工作也让贺星龙的身体开始透支。他的妻子陈翠萍心疼丈夫,曾多次劝说他回城里发展。但每次看到乡亲们对贺星龙的信赖和依赖,陈翠萍又不忍心让丈夫离开。最终,她选择了支持丈夫,和他一起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贺星龙不仅医术精湛,还有一颗仁爱之心。他深知乡亲们的经济困难,常常为他们垫付医药费,有时甚至免收出诊费。有一次,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生了重病,需要转院治疗。贺星龙不仅自掏腰包帮他们支付了转院费用,还亲自护送孩子到城里的大医院就医。 20多年来,贺星龙的足迹遍布方圆几十里的山村。他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累计行医里程超过了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无数生命的诞生,也经历了许多生离死别。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贺星龙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贺星龙的事迹逐渐传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他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6十大人物",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但对贺星龙来说,这些荣誉并不重要,他最看重的是乡亲们的健康和信任。 有记者问贺星龙,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了这么多年。贺星龙笑着说:"当年乡亲们帮我筹学费的情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能够用自己所学为他们服务,是我最大的心愿。看到他们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贺星龙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乡村医生的坚守,更是一个关于感恩、责任和大爱的故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展现了一个平凡人的伟大。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贺星龙的选择无疑是逆流而上的。但正是这样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主要信源:(大象微视2024-9-4——《1996年,山西临汾,16岁的小伙考上卫校,却交不起1年3000多的学费......》)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修改。
1996年,山西临汾,一16岁的小伙考上卫校,却交不起1年3000多的学费,乡亲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2-19 09:25:3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