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需要4万丧葬费,他让儿子季承出2万。季承拒绝了,父子俩产生了争执,季羡林扬言要断绝父子关系! “我自己总有见谁和不见谁的权利吧!” 季羡林和儿子季承“闹翻”后,曾经这样写信嘱咐北大的校领导,表示如果儿子来找自己,还是不要让他进来了,他不愿意再看见儿子。 然而另一边,季承也跟着老父亲赌气,父子俩“决裂”后的13年中,双方都很少来往,一直到了季羡林老先生晚年的时候,父子俩才握手言和,两人互相袒露心声的那一刻,他们早已经流泪满面。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涉猎广泛,在语言、文学和历史上都颇有建树,早年的他曾经前往德国留学多年,回国一心扑在了教育事业上,还写出了很多有关语言的文集。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会向世人传达一些人生哲理,帮助了很多迷茫的读者走出了困境,重新审视了对人生的意义。虽然他的作品渡人,但是在家庭关系这方面,他却没能渡己...... 1911年,季羡林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文学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长大后也如愿考上了清华的“西洋文学系”。为了能在文学上有更好的造诣,不久后,他就决定去德国的大学深造。 在那个思想还比较封建传统的年代,他的母亲就认为成亲生子要比读书有用,于是就给季羡林承包下了一门亲事,早一些给家里留个后,那时包办婚姻的情况很常见,看惯了的季羡林也只好接受了。 女方名叫彭德华,虽然年龄大了他4岁,但是温婉恬静,贤惠得体,季羡林的母亲很是喜欢。但是两人之间没有感情的铺垫,今后的家庭矛盾也在所难免。 不久后,两人就顺利成了亲,还生下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不过在两个孩子的印象里,他们对父亲的记忆很是模糊陌生,和他也没有过多的亲密感。 原来,两个孩子出生后,季羡林就去了德国学习,此后的日子里很少和家里人联系,甚至有段时间家人都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等到儿子季承长到了11岁,才见到了这个时常被母亲和祖母提起来的“爸爸”。 在他留学的这些年里,母亲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孝顺公婆,教育子女,凡事亲力亲为却没有任何怨言,对父亲和这个家都十分忠诚。 因为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再加上替母亲这些年感到不值,季承和父亲的关系相处得并不好,直到多年后,季承和一个小自己将近40岁的保姆走到了一起,两人也彻底“闹翻了”,因为这个“儿媳”曾经是季老身边的保姆,季老觉得这不合传统礼数,父子俩时常爆发矛盾。 甚至在妻子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要求儿子出2万块钱的丧葬费,也被他拒绝了。 一直到了2008年,经历了多年的“冷战”,他们也都逐渐释怀了,父亲和儿子俩相见后道尽了对彼此的牵挂和思念。 不管家人之间有什么矛盾,血脉亲情是割不断的,只要家人和和睦睦就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需要4万丧葬费,他让儿子季承出2万。季承拒绝
麒阁史观
2024-12-13 16:59:53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