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周炼霞拆开一封信件,当她的目光落在“炼霞吾妻”这四个字上时,她瞬间感

麒阁史观 2024-12-12 15:11:55

1980年,周炼霞拆开一封信件,当她的目光落在“炼霞吾妻”这四个字上时,她瞬间感到一阵酥麻遍及全身,大脑陷入短暂的空白。

(信息来源:百度学术--上海名媛周炼霞)

1981年,一封跨越太平洋的信,落在了上海一位老妇人手中,信封右上角,两只翩飞的蝴蝶,唤醒了尘封35年的记忆。

信中简单的“炼霞吾妻”,却如惊雷般炸响,击碎了岁月堆积的冷漠,融化了冰封已久的心。73岁的周炼霞,泪如雨下,反复呢喃:“他还活着…他还活着…”这不是梦,这是现实,是她苦等35年的奇迹。

周炼霞,并非寻常女子,生于1908年的湖南湘潭,她是那个时代耀眼的明星。

而他,徐晚蘋,同样才华横溢,热爱摄影,在一次沙龙上,徐晚蘋的镜头捕捉到了周炼霞的身影,从此,他便坠入了爱河。

每日三封情书,信封上都画着两只翩飞的蝴蝶,浪漫至极,不同于其他追求者的浮夸,徐晚蘋的浪漫与坚持,最终打动了周炼霞。

1927年,两人喜结连理,婚礼的每一个细节,都浸透着徐晚蘋的用心,蜜月选择在烟霞洞,只因洞名中有一个“霞”字,与爱妻的名字巧合。

结婚一周年,徐晚蘋精心挑选了周炼霞的倩影,配上深情款款的题诗:“仙侣同尘世中共,红颜如霞映碧荷”,以此高调表达爱意,令众人心生羡慕之情。

1929年,他们共同出版了影画集,作为结婚纪念,照片中的周炼霞,或抚琴低吟,或挥毫泼墨,每一个瞬间,都定格了他们的爱情。

婚后,他们育有四个子女,即使在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一家人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

1946年,抗战胜利后,徐晚蘋被派往台湾接管邮政工作,原计划半年便回,谁也没料到,这一去,便是35年,国共内战,两岸隔绝,从此音讯全无。

周炼霞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在上海艰难求生,她极少离开上海,唯恐丈夫回来找不到家门,她始终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倾注于诗画创作,技艺日益精进。

命运的考验远未结束,“文革”的到来,让她再次陷入困境,因为丈夫在台湾工作,她被牵连批斗,甚至被皮带打伤一只眼睛,最终失明。

在逆境中,周炼霞并未低头,她特意定制了两方印鉴,其中一方镌刻着“目眇眇兮愁余”,取自屈原的诗篇,用以抒发胸中积郁的哀愁。

另一枚则刻着“一目了然”,以自嘲的方式,展现她豁达的人生态度,自此,她自号“一目了然”,以乐观和坚强,对抗命运的不公。

时间一年年过去,丈夫的音讯杳无音信,周炼霞心中的希望也逐渐黯淡,在晚年的生活中,丈夫的印记越来越淡,她几乎已经不抱希望。

1981年,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打破了周炼霞平静的生活,信封上熟悉的蝴蝶图案,让她心跳加速。

"那封书信中‘炼霞吾妻’四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剑,瞬间刺穿了她坚固的心防。"

经过三十五年漫长的期盼,三十五年深切的怀念,此刻终于凝聚成串串泪珠,悄然滑落。

原来,徐晚蘋在台湾也一直思念着妻子和儿女,由于两岸的政治局势,他无法回大陆,退休后,他移居美国,中美建交后,他才得以与周炼霞取得联系。

很快,周炼霞便被接到了美国,阔别35年的夫妻,终于重逢。他们紧紧相拥,泪流满面。

根据美国法律,分居超过三十年的夫妻需要重新登记结婚,于是,两位老人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在教堂举办了钻石婚纪念仪式,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在美国,他们重拾旧日的美好,相依相守,白头偕老,2000年,周炼霞安详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0 阅读:61
麒阁史观

麒阁史观

史明如镜,照亮现实,亦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