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及意义?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可追溯到上古时期。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老人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个节日的名称来源于《易经》,其中“九”为阳数,两个“九”相重,故称为“重阳”。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上古时代,人们在这一天举行丰收祭天活动。古人在这天祭拜天帝和祖先,感谢他们的恩德。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民俗活动。重阳节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长久长寿的寓意和对老人的尊敬。 随着历史发展,人们赋予了重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特定的习俗承传下来,比如通常的有以下习俗: 1.登高: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登高。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福,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高塔。 2.赏菊:金秋九月,菊花盛开,赏菊和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菊花象征长寿和坚韧,赏菊赋诗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活动。 3.佩茱萸: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佩戴茱萸以避灾消难。茱萸是一种有祛寒、止痛功效的植物,佩戴它可以抵御初寒。 4.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制作方法多样,象征着步步高升和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5.敬老: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重阳节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民俗文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传统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举办庆典等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弘扬敬老美德:重阳节作为敬老、祭祖的传统节日,有利于表达对长辈的感恩和尊敬,诠释孝顺的礼仪和美德,推动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 三、倡导生态环保:重阳节庆典通常在大自然中举行,人们登高远望、踏秋观景,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热爱,倡导了生态环保意识。 四、促进社区和谐:在庆祝重阳节的方式方法中,始终注重社区团结和谐。通过举办重阳节活动,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五、推动经济发展:重阳节庆祝活动能推动餐饮、旅游、文化和娱乐等产业经济活动的发展,也能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促进多元化和独特的就业市场的生长。 综上所述,重阳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回顾,在现代社会中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采桑子·重阳》近现代·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九日登高》唐·王勃:“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五代·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这些古诗词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这一天的所思所感。
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及意义?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可追溯到上古时期。重阳节,又称
神力二三
2024-10-14 08:00: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