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驰过天安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09 19:13:01

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驰过天安门时,他却突然向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7月的一天,北京骄阳似火,酷暑难耐。 一辆轿车缓缓驶过长安街,车内坐着一位瘦削苍白的老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 此时的邓稼先已经身患重病,时日无多。 尽管病魔折磨着他的身体,但邓稼先的心中还有一个愿望未了——再去看一眼天安门。 当轿车行驶至天安门广场时,邓稼先微微侧过身子,望向窗外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 这座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和历次重大庆典的建筑,承载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希望和梦想。 而邓稼先,正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默默奉献了一生。 就在这时,邓稼先突然转向身旁的妻子许鹿希,语气平淡地问道:"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许鹿希怔住了,她没想到丈夫会在此时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但她随即握住邓稼先的手,坚定地回答:"会的,老邓,一定会有人记得你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你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你的功绩是不会被忘记的。" 邓稼先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缓缓闭上眼睛,仿佛在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路。 是啊,从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到两鬓斑白的科学巨擘,他的一生就像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点亮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星空。 如今,弹指一挥间,半生已过,而他为之奋斗的伟业才刚刚开始。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 1948年,他远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汉斯•贝特教授。 年仅26岁的邓稼先以一篇题为《复核的光致蜕变》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被誉为"娃娃博士"。 当时,贝特教授曾多次挽留这位得意门生,承诺会带他去欧洲深造,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一心报效祖国的邓稼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新中国。 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 轿车缓缓驶离天安门,融入了川流不息的车流中。 这一天,邓稼先没能下车在天安门前驻足许久,但他的目光却久久地凝视着那熟悉的城楼。 他知道,自己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理想,终将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纵然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但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不会被岁月冲刷,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1958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 他郑重地对邓稼先说,党和国家有一项关乎国运的重大任务要交给他,希望他能够接受。 邓稼先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任务,但他坚信,只要是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再艰巨他也在所不辞。 于是,他欣然接受了这个神秘的"大炮仗"项目。 邓稼先临行前,对妻子许鹿希交代了"三个不能":去向不能说,做什么不能说,要多久不能说。 面对丈夫的简洁告别,许鹿希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但她深知,此时此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于是,她默默地目送着丈夫远去,开始了长达28年的思夫之苦。 原来,这个神秘的"大炮仗"项目,就是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没有核武器,就没有发言权。 为了祖国的安全和尊严,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力量。 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的,正是以邓稼先为首的科研团队。 从此,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隐姓埋名生活。 他们远离亲人,远离朋友,在茫茫戈壁滩上,顶着酷暑和严寒,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然而,邓稼先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氢弹研制工作中。 氢弹爆炸当量更大,技术难度更高,危险性也更大。 为了研究氢弹,邓稼先多次亲临核试验第一线,冒着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危险,指挥试验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常年的超负荷工作和接触辐射,让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 1979年,一次飞机航投实验中,发生了事故,原子弹部件摔碎,现场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 为了查明事故原因,邓稼先冒着危险进入辐射区,寻找散落的碎片,结果不幸被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尽管身患重病,邓稼先仍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 他知道,祖国的核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自己继续奋斗。 直到1986年,邓稼先才因病情加重,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

0 阅读:8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