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作为被俘将领级别最高的吴成德,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回国,此时的他遍体鳞伤,体重仅有90斤,然而他在回国后,却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后来又怎样了呢? 早年时期,吴成德是家乡的一名教员,平静的生活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被打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吴成德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在八路军中,吴成德经历了残酷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他随部队转战千里,出生入死,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这些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吴成德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新中国成立后,吴成德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吴成德被任命为志愿军第六十军第180师政治部主任,肩负起了为部队提供政治工作保障的重任。 1951年,第五次战役打响前夕,吴成德随180师进入朝鲜战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准备时间就不得不投入到战斗中。 要知道,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远不如美军,可谓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尽管如此,在党的领导下,志愿军将士们依然发扬了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吴成德作为180师的政治部主任,不仅要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还要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全师将士。 他经常说:"为了保家卫国,我们志愿军一定要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者!" 在他的鼓舞下,180师官兵斗志昂扬,浴血奋战。 然而,战争的残酷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伤亡惨重,吴成德所在的180师也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面对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和碾压式进攻,全师上下一时陷入了困境。 此时此刻,吴成德作为代理政委,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与师长一起召集党政军主官开会,研究应对之策。 会议的气氛异常沉重,大家都意识到,此时全师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吴成德在会上慷慨陈词,他的话如当头棒喝,顿时激励了全体将士的斗志。大家纷纷表示:宁可战死,也绝不当俘虏!誓与180师共存亡! 在第五次战役中,吴成德所在的180师面临着敌人的重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上级命令180师至少要阻击敌人三到五天,为大部队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然而,敌人的攻势凶猛,180师很快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就在这时,军部下达了突围的命令。吴成德作为代理政委,立刻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商讨突围方案。 会议的气氛十分沉重,大家都意识到,此时的突围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但是,军令如山,不得不从。 经过反复讨论,大家最终决定采取分散突围的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 突围开始后,吴成德骑马奔走在各个突围部队之间,指挥调度,并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袭击。在一个山口,他看到300多名伤员,由于身负重伤,他们已经无法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只能聚在一起,等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救援。 看着伤员们无助而又充满希望的眼神,吴成德心中一阵绞痛。他知道,若是将这些伤员留在这里,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敌人的屠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军队的指挥员,他决不能见死不救,决不能让战友们白白牺牲! 想到这里,吴成德当即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要与这些伤员们共进退,哪怕牺牲自己,也要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 他对身边的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绝不能抛下伤员不管!我决定和他们一起突围,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争取早日与主力会合!" 吴成德的决定,让所有的伤员都热泪盈眶。他们感动地说:"政委,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有您在,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了!" 就这样,吴成德带领着这支特殊的队伍,开始了艰难的突围之旅。 由于伤员行动不便,吴成德率领的突围部队进展十分缓慢。敌人似乎察觉了这支部队的异常,加大了对他们的围追堵截力度。激烈的战斗每天都在上演,吴成德带领大家,一次次地与敌人周旋,一次次地化险为夷。 然而,硝烟战火的洗礼,让吴成德与伤员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深厚。那些曾经只是萍水相逢的战士,如今已经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兄弟。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誓要共同渡过难关。伤员们视吴成德为他们的主心骨,甘愿为他肝脑涂地。 就这样,吴成德带领着这支特殊的部队,在敌人的包围中坚持了整整14个月。14个月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付出了无数的牺牲。 但是,他们的意志始终没有被敌人击垮。直到最后弹尽粮绝,他们才不得不面对被俘的命运。 英雄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1953年。作为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吴成德率领他的"伤员突围团",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这个可歌可泣的历史,必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
1953年,作为被俘将领级别最高的吴成德,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回国,此时的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03 19:23:20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