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毛主席特型演员古月访问美国时,遭到台湾记者的刁难:“你什么时候来台湾?”古月思考片刻后的回答,让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993年,一代红色艺术家古月随中国代表团远赴美利坚。 他以饰演毛主席的杰出特型演员身份,早已名声在外。古月一下飞机,就被蜂拥而上的中外记者团团围住。大家争相向他提问,场面一时间热闹非凡。 就在此时,一位台湾记者语出惊人:"古月先生,请问您何时能来宝岛台湾访问呢?"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们顿时鸦雀无声。 这位台湾记者何出此言?是有意刁难,还是别有用心? 众所周知,海峡两岸尚处于敏感对峙时期,身为毛主席特型演员,古月此行代表的可不仅是他个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祖国尊严,事关国家大局。 面对这个敏感而尖锐的问题,古月神态镇定自若。 他没有正面回应,而是用一口地道的湖南家乡话,娓娓道来:"同志们,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有机缘,我一定会去的。到时,还希望能与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老师同行。" 古月的回答掷地有声,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仅仅几句话,便完美阐释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同时也表达了两岸同胞渴盼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在场记者无不对古月的机智和胆识交口称赞。 其实,古月之所以能在这样的场合临危不乱,与他平日的修养密不可分。 他一直把毛主席作为榜样,艰苦朴素,谨言慎行,这不仅是塑造角色的需要,更是革命传统的传承。 生活中,古月从不接受商业代言,不出席有悖身份的场合,以免有损主席形象。 他常说"演毛主席,就要做毛主席",这种对艺术执着专注、对信仰坚定不移的精神,使他成为德艺双馨的表率。 古月在美国期间,无论是面对政要名流还是普通民众,都亲切友善,举止得体,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良好形象。 他用灵活机智的语言化解尖锐问题,以诚挚睿智的态度赢得各界尊重。 这次美国之行,不仅成就了一代艺术巨匠的风采,也为新中国的文化外交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月成为毛主席特型演员,似乎是命中注定。但若细究其背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机缘与努力的完美结合。 时间倒回建国初期,那时的古月还叫胡诗学,在昆明军区文工团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农盯着他看了许久,惊呼道:"这不是毛主席吗!" 古月闻言,茅塞顿开。他找来主席照片仔细端详,果然惊觉自己与主席有几分相似。这个发现,似乎昭示着他日后的使命。 而他与夫人桂萍的结合,是古月成长为特型演员的另一大转折。 桂萍是昆明话剧团的台柱,戏剧造诣颇深。 在她的悉心指点下,古月的表演功底得到了质的飞跃。从台词功底到形体动作,桂萍都给予了古月莫大帮助,为他日后出演伟人奠定了扎实基础。 真正让古月一举成名的,是大型电影《西安事变》。 当时,叶剑英元帅作为特型演员选拔的负责人,在看到古月照片的一刹那就惊呼:"这简直就是毛主席!" 经过亲自"试戏",叶帅当即拍板,力荐古月出演年轻时期的毛主席。 尽管这是古月的电影处女作,但他凭借相似的外形和扎实的表演技巧,很快征服了所有人。 拍摄过程中,古月全身心地投入角色。 为了贴近毛主席的神韵,他废寝忘食地研读毛选、文集,揣摩毛主席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连生活起居,他都尽量向主席看齐,吃红烧肉、讲湖南话,力求做到形神兼备。 由于前额发际线与毛主席略有不同,古月甚至忍痛拔掉了一部分头发。 正是凭借这种对艺术近乎狂热的追求,古月成功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毛泽东形象,令所有人折服。 时至今日,众多优秀演员也曾饰演过毛主席,如唐国强、王仁等,各有特色。 但论及形似神似的程度,古月堪称典范。 他对毛主席的出神入化般的诠释,不仅源自相似的外形,更得益于其精湛的演技和对角色的高度理解。 数十年如一日,古月一共84次出演毛主席,创造了影视界的奇迹。 他两度斩获百花影帝,并成为新中国为数不多的文职将军。然而,这一切荣誉在古月看来,都不及塑造好主席形象来得重要。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念念不忘自己想再演到100部毛主席的夙愿。 古月的一生,正如他所饰演的伟人一般,谦逊而伟大。在世时,他全身心扑在艺术上,生活俭朴到令人难以想象。 直到去世,人们才发现这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竟然没有什么积蓄。 这种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情怀,何其珍贵,又何其难能可贵。 古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艺术的真谛。 名利固然诱人,但那从来都不是艺术的归宿。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方能翱翔于艺术的天空,抵达生命的远方。
1993年,毛主席特型演员古月访问美国时,遭到台湾记者的刁难:“你什么时候来台湾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08 19:44:20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