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人都吃不饱,老鼠满大街跑,不光偷吃粮食还带来很多疾病,现如今粮食多了,老鼠为啥却越来越少了?难道是被猫吃光了吗?
过去几十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非常严重的鼠患问题。成群结队的老鼠无处不在,给农民的生计带来巨大损失。老鼠喜欢到处挖洞的天性也十分让人头疼,这会破坏人类居住的房屋结构,严重威胁着村民的居住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今日农村的老鼠数量已大为减少,一改往日满地乱窜的景象。究其原因,或许是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以及人们卫生习惯的转变,共同缔造了这一变化。
那时,刀耕火种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耕作方式。平整土地,播种,除草,这些繁琐工作全凭人力。庄稼成熟后,农民拿着镰刀辛苦地一捆一捆收割庄稼。这时,四处觅食的老鼠就会蜂拥而至,大快朵颐。
它们敏锐的嗅觉使它们很快就能找到隐藏在储藏室的麦子和玉米,它们尖利的牙齿也能轻松啃开坚硬的外壳,任何稻谷、高粱等都难逃被洗劫的厄运。
那时村里的院墙大都是土坯搭成的,它们也会在墙上挖洞筑巢。洞口十分隐秘,老鼠也有了藏身之所。农村人也没钱雇人来看着庄稼,那时大家都穷得叮当响,想着保持温饱就够了。
那些小动物简直就是警惕性极强的毛贼,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钻进地下洞穴。搜寻的时候它们把须鲸灵敏地竖起,屏住呼吸,敢不敢动——就这么躲过一次又一次围剿。布下天罗地网也难以将它们捕杀殆尽,稍有松懈,几天过后它们又满世界乱窜了。
这还没完,老鼠身上带的病菌会诱发包括鼠疫、斑疹伤寒等在内的一系列可怕传染病,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过去农村医疗条件十分薄弱,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大量的老鼠给农村经济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沉重打击,严重阻碍了农业社会的发展。于是一场针对它们的殊死搏斗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神速。各类农业机械填补了人力的不足,也使得土地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农民开着耕作机器在田间碾压杂草,并施用大量农药杀灭害虫。
老鼠失去了田埂藏身的场所,也吃不到未打药的庄稼果实,食物的减少,使农村老鼠数量明显减少。此外红外线感应的鼠类防控设备还可以迅速定位老鼠活动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消灭措施。
与此同时,村庄基础建设也日渐完善。取代瓦房的,是混凝土结构的平房,地面和墙壁坚硬,令老鼠难以侵入。过去四通八达的古道被水泥路取代,路灯排列,两旁建起了护栏,再也无藏身之处。
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有了更多闲钱购置冰箱存放食物,老鼠无法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大快朵颐了。
卫生习惯和生活素质的提高也对老鼠数量减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为老鼠提供了充足食物来源。如今,老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再也不会有人饭后直接把剩饭菜扔出门外任由老鼠觅食的场面出现了。
科技、生活环境的进步与人们观念的转变共同造就了农村老鼠数量骤减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农民不必再忧心口粮被啃,也无需担心疾病频发,能够过上更为安康富足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老鼠在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作用,农业主管部门需要采取科学的态度,继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妥善平衡各类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就在农村老鼠数量锐减之际,另一个问题也悄然兴起——城市老鼠泛滥。对它们来说,城市无疑是一个理想的栖息之地。建筑物下水道四通八达,各类食物随处可见。更为致命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至于任其发展。
专家预测,如果任由老鼠在城市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不出几年就会形成规模巨大的鼠患。到时候,水管电线遭破坏,疾病传播的情况可能会比过去农村时更为严峻。
目前农村老鼠数量的减少固然可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懈怠。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城市中老鼠的繁衍,遏制它们的气焰,防止问题恶化至无法收拾的地步。
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果断措施,否则这种极具生命力和毁灭力的小动物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