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和“国” #东壁探微#
“邦”可以是“国”,“国”也可以是“邦”;“邦”也可以不是“国”,“国”也可以不是“邦”。
在这种古史研究、古代文化研究的问题上,最容易犯的大错误就是:以一知当十用。学会了一个概念,明白了一种含义,知道了一个标准,就开始逮哪儿往哪儿用,而且还不分时代地古今通用。
邦可以指群体。比如《尚书*牧誓》里随武王伐纣的“邦冢君”就是邦的酋长首领。他们领导的邦有自己的栖居地,也筑了城,是以原始氏族为基础的族群。
国也可以指群体。西周得到分封的诸侯,哪个不是带着自己的族人到指定地点,开荒辟地,修建房屋,开垦田地,筑造城池,就成为一国。
邦和国也都可以指地点。在某地建城池,就成为一个城邦国家。一个城邑就是一国,一国就是一邦。但一国可不一定只有一城。从春秋到战国,开始是一国一城,后来就是数城一国。慢慢地,国家就从邦国进化到论领土的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