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机圈有一个公认的事实:想用一副耳机去满足所有人的听音口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同听众对声音的偏好差异极大:有人喜欢清亮通透、细节丰富的声音,有人则偏好温润厚实、情感浓郁的听感。很多厂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在耳机上加入“调音开关”或“可换滤波结构(声学导管、阻尼等)”,让用户通过机械或物理切换来改变音色取向。这种做法表面上灵活多样,但实际存在诸多声学上的妥协:腔体结构被迫让位、气流流动受限、共振点增加,往往导致调音难以兼顾平衡,两种模式都能听、却都不够纯粹。
水月雨在兰2上选择了一条更彻底的道路:它没有采用复杂的切换机制,而是直接将两种声音取向拆分成两款独立的产品。于是我们看到了售价299元的兰2 REF与兰2 POP两种版本,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调音理念:REF版本偏向中高频与器乐表现,声音清亮凝聚、空间感出色,适合聆听古典、ACG、流行女声、钢琴等曲目;而POP版本则注重中低频与人声氛围,声音温润饱满、贴耳柔和,更适合表现华语流行、Jazz、民谣或鼓点等偏向悠扬浓郁的风格。
两款不同调音取向的产品可以说将不同音乐口味的烧友“一网打尽”:如果你偏爱理性清透的听感、追求细节与定位,REF版本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如果你更注重温度、喜欢人声柔和且氛围自然的声音,POP版本无疑更合适。水月雨以这种方式,让入门级产品也能呈现出成熟的声音取向与明确的个性,不再依赖一个机械开关去迎合所有人,而是让每一位听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副“兰”。
水月雨延续了兰系列一贯的极简与日系绘风包装风格,兰2为满足不同音乐爱好者的听音需求推出了两个版本:兰2 REF版和兰2 POP版供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听音偏好进行选择,两款版本采用不同的配色与插画主题来区分,直观地体现出各自的声音气质:
白色包装为兰2 REF版本,外包装封面是一位拿着折扇的少女,线稿风格清爽雅致,整体视觉氛围明快纯净。黑色包装对应的是兰2 POP版本,封面绘制的是一位戴耳机听音乐的少女在悠闲玩着手机,造型更现代,包装色调更深,视觉上更沉稳柔和。两款包装在背面均印有频响曲线和详细参数,对比可见POP版在低频区域略有提升。
两款版本在结构与材质上保持一致,均采用MIM粉末冶金工艺制造的金属不锈钢壳体,表面经细腻喷砂处理,触感顺滑且耐磨。两款的腔体背板均刻有“兰”系列标志性竹叶纹样,但两者在细节上有所区分:REF版本背板上的竹叶线条较粗、面积更大、视觉上更加饱满。POP版本的竹叶线条较细,更加轻盈,呈现出一种流动感,给人一种更加温和的感觉。
和初代兰类似,兰2依旧延续了双腔体设计,整体造型变化不大。腔体尺寸较小,能够很好的贴合耳廓的同时,导管的长度属于比较适中的长度,既不产生明显压迫感,也不会有深入过深的异物感。
相比初代版本,兰2标配了更柔软的灰色硅胶耳塞套,材质亲肤、几乎无塑料感,佩戴舒适度显著提升,可以做到3小时以上无感佩戴的同时在走路的时候也不会有耳道发痒以及耳机松动的情况发生。选择合适耳塞套后即使在不播放音乐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外界环境音的明显降低,适合在嘈杂环境中佩戴使用。
单元方面,兰2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玻璃球顶复合振膜,振膜厚度仅为0.05 mm,兼具极高的杨氏模量与良好的内阻系数,从而带来传统振膜难以实现的高频延伸与解析表现。由两枚同心圆构造N52磁体构成的内外磁复合磁路为磁间隙带来超1T的均匀对称磁通密度,令音圈高效平稳地驱动振膜,实现动态充沛收放自如的声学表现。
兰2采用标准的0.78 mm双针可换线接口,线材材质为高纯度无氧铜材质,外观为黑白相间的类型,与耳机本体的金属质感协调统一。线材使用的是4.4 mm平衡接口同时标配了4.4 mm平衡线缆与3.5 mm单端转接线,高纯度无氧铜线缆保障信号无损传输。
对于兰2而言,虽然官方将其分为两个版本:REF版本偏向中高频与器乐表现,POP版本偏向华语流行与人声氛围,但实际听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极端。两者虽在声学取向上有所区别,但整体调音都保持了极高的平衡性与完成度。如果不事先了解官方定义,仅凭第一印象去聆听,或许很难认为它们属于“偏科”类型的耳机,兰2的两个版本在声音上都属于健康且成熟的调音风格。
在这里我会将REF版本与POP版本的调音风格分开讲述,并在文末通过对比总结它们在听感取向、风格特征及曲风适配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将简要说明相较初代兰,兰2在整体音质素质上所带来的改进与提升。
首首先来看 REF 版本。整体听感上,它属于人声略为突出的类型,口型清晰且略偏近的人声距离让听者更容易聚焦于人声本身的音色与情感。低音部分量感略显克制,但质感良好,在“只要平凡”一类男女低音对唱曲目中男声的沙哑与低沉还能比较清楚传递出来,但是女低音所蕴含着的一抹悲伤在一定程度上归于了平淡。
在高音方面,REF版本的声音有不错穿透力的同时嗓音偏清亮,能够感受到其的人声偏凝聚而不是宽松类型,这更进一步增强了人声本身的力量感以及质感,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北京北京”这种高音曲目当中能够将那份昂扬的情感张力传递出来。
低音量感方面的克制以及高音方面的出色表现让REF版本下的人声嗓音会更偏年轻化一些,在“波斯猫”“Oh Tequila”等强节奏感曲目能够感受到REF版本下的人声有着相当强的人声瞬态,声音收放迅速、干净利落。这就令REF版本下的人声会相当适合青春、有活力的曲风,特别是在“恋爱循环”一类的Acg曲目当中表现少女的青涩与活力以及华语流行女声方面的表现最为优秀。
整体来看,REF版本下的人声口型较大且质感很强,声音结像清晰且具有凝聚力。虽然在“潇洒走一回”一类的流行曲目中和背景bgm之间有不错的相互融合,但是人声依然属于偏靠前的类型,背景bgm和人声结合所塑造的浓郁感被一定程度纯化,更突出人声的线条感与音色质地。拿它来听洛天依一类网络虚拟歌手的歌曲以及像“松烟入墨”一类强调纯净气息的古风曲以及“Tell Me Why”一类以孩童为主唱的歌曲会更加合适,都能很好地呈现出清澈、明快的气质。
纯音乐方面REF版本的特点也十分鲜明,通过“篆音”这首前半段是快节奏鼓点,后面则是鼓点与古琴合奏的去当中能够感受到,相对来说在REF版本下古琴的存在感会更强。
这意味着REF版本下的三频分布会更加偏向于琴声分布的中高频一些,低频部分的下潜比较适中的同时低频量感属于偏少的状态,这就让鼓声相对偏柔。相应地,REF 版本的瞬态表现十分出色,琴声清亮的同时琴弦拨动之间收放迅速,这令琴声有强力量感的基础上甚至可以称其有金石之声。
放在“天空之城”一类钢琴曲中,REF 版本依旧延续了清亮、凝聚的声底。整体琴声质地通透,触键收放干净利落。这种风格会更加适合演绎一些小编制的快节奏偏欢快喜悦类型曲目,比如“Flower Dance”中蕴含着的一抹喜悦就能很好的传递出来。
与此同时,REF版本下有不错的器乐空间定位。“Komorebi”中不同器乐合奏时,可以明显察觉到不同乐器的声源在空间中呈现出纵向分布,每种乐器都有独立的定位与存在感。它们在空间中彼此交织,却又不相互掩盖,不同器乐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份偏欢快的曲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合奏曲目在这里我依然会建议选择偏小编制的那种,REF版本下的横向声场属于较为凝聚的那种,对于交响乐一类的大编制曲目,器乐声音不太能够扩散到整个空间之中,难以完全营造出宏大的厅堂氛围。
偏向中高频的调音取向与出色的瞬态响应,使 REF 版本在表现吹奏类乐器时更加亮眼。我会推荐拿它来听一些诸如小号、竹笛一类偏中高频的器乐类型。竹笛等器乐声音高频部分清亮而具穿透力,具备良好的空间延展性,赋予乐器饱满的空气感与质地层次。在纵向空间表现上,乐器声仿佛能在空气中穿梭,富有生命力与动感。
并且凝聚且存在感强的吹奏乐在曲调变化间的细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REF版本所展现出来,进而凸显了REF版本下器乐声音的婉转,提升了整体上清新典雅的氛围塑造,“百鸟朝凤”中的鸟鸣声可以说被活灵活现的呈现了出来。
整体来看,REF版本的声音走向属于清亮凝聚、瞬态优异的一类,在偏中高频的器乐曲目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它以解析力和空间定位取胜,声音干净、节奏利落,是一副明显偏理性但依旧具有音乐性的调音。
POP版本的调音风格和REF版本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一点一上耳就能察觉出来。整体差异就我的听感来说主要是低频方面的变化,REF版本低频相对克制,调音偏清亮风格与解析,POP版本则在低频方面有所增强从而让整体上的调音更加偏向于氛围塑造与情感渲染。
在低音人声表现上,两者的差异相当直观。“只要平凡”的女低音部分,POP 版本对女低音的低沉嗓音展现得更充分,低频的量感与下潜深度明显提升,这意味着低音部分POP版本的量感会更强。
同时能够感受到差异的是人声距离,相对来说POP版本的人声口型没那么大的同时人声距离稍微拉远(依然是中间偏近的位置),这就让POP版本下的人声会更加柔和,特别是在低音部分会略带一丝甜味从而增强了一种柔美之感。
高音方面也是如此,POP版本下的高音会更加柔和一些,人声属于偏醇厚的类型,这一份人声厚度的加持在高音部分也能够清晰体现出来从而更加顺滑,同时高频延伸与穿透力仍得以保留。人声在整个空间之间穿梭让“戏折”一类古风戏腔唱法中所蕴含着的一抹婉转风情得以呈现(REF版本则更多呈现出了昂扬风采)
由此不难发现,POP版本相对来说会更加适合偏婉转、含蓄、情感复杂的曲目一些,在“烟花易冷”“断桥残雪”等偏抒情流行曲目中POP版本能够很好的将一份或悲伤或惆怅的心情给塑造出来,使人声更具感染力。同时因为人声距离略微拉远且声音更加柔和的原因,人声会更加倾向于弥散在整个空间之中进而有利于“成都”一类民谣曲目以及“Narrow Daylight”等Jazz曲目中悠闲舒缓风情的塑造。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说的柔和是相对于REF版本来说的,POP版本的调音绝对不能用暖糊来形容,其的低频虽然相较来说有所增强但是十分适中,同时瞬态方面也十分迅捷。这在有利于流行人声曲目中人声与背景bgm共同塑造出一种或温暖或迷离的歌曲氛围的同时,对于“What Are You Watting For”这类Rock曲目当中的那一份激昂氛围也有很不错的塑造。
在器乐表现上,POP 版本的低频量感较 REF 明显增强,下潜深度也更为充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强并未以牺牲瞬态为代价,这就让POP版本下的鼓点有着极强的声音爆发力与冲击感,在电音和鼓点曲目当中能够带来极强的声音震撼力。
这种低频厚度的提升,让琵琶一类的弹奏类器乐在POP版本下有了不一样的风采,声音依然清晰的同时琴声变得更加自然。“十面埋伏”中的杀机四伏以及“高山流水”中的山林幽深意境都很好的呈现了出来。不论是钢琴还是古筝,POP 版本在保持清晰度的同时赋予音符更自然的延展,既保留了细节,又增添了温度,我个人依然建议拿它来听一些快节奏的曲目。
在空间定位方面,POP 版本的表现相对 REF 更加融合,在“Komorebi”等合奏曲目中,不同乐器的空间位置不再明显分离,而是更自然地融为整体,带来一种融洽的听感。虽然纵向空间层次感略逊于 REF,但这种更凝聚的声场反而提升了音乐的整体性与节奏感。
至于中高频器乐比如竹笛、提琴等曲目中,能够感受到器乐声音的厚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和人声类似,这增加的一抹厚度让器乐的声音更加柔和进而更适合偏舒缓风格的曲目表现。因此相对来说“美丽的神话(埙萧笛版)”一类中低频器乐中的悠扬舒缓风格会更加适合POP版本一些,能够让听者的内心很好的平静下来(器乐声音依然偏凝聚)。
POP版本和REF版本总体差异主要集中在低频的量感和整体氛围的塑造上:REF版本偏紧实清亮,POP版本则更饱满柔和,声音的整体密度更高,也更具情绪张力。两者听感上并非高下之分,而是调音取向的差异。
为方便区分两种风格特征,以下表格对比了它们的主要听感差异与适配曲风:
在这里,兰2的两个版本之间主要是风格的差异,而在声音素质方面,相较于初代兰都有显著的全面提升。
在人声表现上,兰2的人声距离相较初代会更加贴耳,动态更强从而令人声更有力量感质感更强的同时,人声的瞬态表现也有了显著提升,进而在一些偏动感曲目或节奏型曲目的表现更加灵动,同时也使人声听感更加杂食,无论男女声或曲风类型,都能保持稳定的解析与密度。
在低频方面,即使是调音相对克制的 REF 版本,其低频质感也较初代有明显进步(量感稍弱一些)。在器乐的瞬态以及凝聚力方面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这带来了更加铿锵与悠扬的琴声表现、更加有活力或悠扬的氛围塑造以及更加鲜明的器乐声音细节刻画。REF 版本凭借更强的空间定位与解析力,展现出更加精致的分离度与空间层次,而 POP 版本则在氛围塑造与整体韵味上更胜一筹,带来更丰富的音乐情感与氛围感。
可以说,无论选择哪一版本,兰2相较初代在声音密度、动态表现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是一次全面进化,十分推荐大家购买升级。下图的雷达图也直观展示了三者在各维度的差异与提升方向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