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港漫的朋友都知道,《风云》最初是一部标准的双雄并立之作——聂风与步惊云,一个温润如玉,一个冷峻如铁;一个出身名门,一个背负血仇。两人一静一动、一柔一刚,构成了一幅经典的江湖画卷。可谁能想到,这部曾经被誉为“港漫巅峰”的作品,到了第三部,却悄然演变成了一部几乎只属于步惊云的个人传奇?
明面上看,漫画依旧叫《风云》,封面也还是那两个人站在一起。但只要是真正追过第三部的人都清楚:聂风早就“死”了,只剩下一个名字和几场象征性的出场。全篇唯一一次像样的高光,还是在结局前靠着“魔心渡”强行回光返照了一下。其余时间呢?不是失踪、失忆,就是被揍得满地找牙,连配角都比他有存在感。
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一、编剧出走,天平彻底倾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风云》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它背后有两个关键人物:马荣成负责画,丹青负责写。如果说画面是骨架,那剧情就是灵魂。正是丹青一手构建了早期《风云》那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宏大叙事体系,也让聂风这个角色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深度与成长空间。
但问题就出在——丹青中途退出了。
从第三部中期开始,这位核心编剧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团队。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风云》的整体质量断崖式下滑,节奏混乱、战力崩坏、人物动机模糊等问题接踵而至。更重要的是,原本均衡的双主线结构开始瓦解。
在此之前,虽然步惊云人气渐涨,但聂风仍有独立的故事线和发展轨迹。可随着丹青离去,剧本逐渐由马荣成主导,整个故事重心也开始不可逆地向步惊云偏移。没有人再为聂风设计完整的心理转变或升级路径,他的戏份越来越工具化,仿佛只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背景板。
说白了,丹青在的时候还能压住场面,维持平衡;他一走,天平直接翻了。
二、作者偏爱,谁也拦不住
更要命的是,主笔马荣成本人,对这两个角色的态度本就不平等。
他曾公开表示:“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步惊云。”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影响深远。在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漫画创作中,作者的情感倾向会直接影响角色的塑造方式——镜头语言、表情刻画、战斗表现、台词比重……这些细节加起来,足以决定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当丹青还在时,这种偏好还能被编剧的专业性和叙事需求所制约。毕竟故事要讲得通,角色要有逻辑。可一旦编剧缺位,只剩下马荣成一人掌控全局,这份私人喜好便再无束缚,肆意蔓延到了每一格分镜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
步惊云不断突破极限,屡创奇迹;
聂风却频频失利,动不动就被打残、封印、洗脑;
同样面对强敌,步惊云能觉醒新绝学反杀全场,聂风却只能靠别人救场或者干脆退场避战。
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创作者如果心里已经认定某个角色才是“真主角”,另一个自然会被边缘化。如果不是漫画名字叫《风云》,恐怕聂风早就被彻底雪藏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