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毛泽东:社会主义的矛盾仍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政治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社会主义,就万事大吉了、没有矛盾了;就算有社会矛盾,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等等。

这就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主要的基本矛盾、也有次要的矛盾;但是,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生产关系”,与经济“生产力”的矛盾,贯穿着整个社会。

当“生产力”比“生产关系”先进了、超过了,就发生了“矛盾”,全社会要求“变”,要求变革、改革。

因为“生产力”已经超越了“生产关系”,所以,社会舆论、社会现实要求促使政治层面的变革、改革。

所以,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革也一刻也不能停止,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革。因为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向前的。

中国当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是由领导人发起、实行的;但是,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什么?是建国以来,经过经济建设,中国的生产力已经发展了,旧的经济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新的生产力了。以及当时的经济模式,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凋零。所以,必然会发生一场那样深度的改革。“改革开放”的发生,还有其它原因,但经济方面的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主因。

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一旦不相适应,就发生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就产生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经济基础”如果是“计划经济”,上层政治建筑就僵化、死板、死气沉沉。“经济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上就必然出现“自由”思想,作用到政治层面,就会有声音要求政治上的改革、政治体制的变革,等等。

即“经济自由”必然要求“政治自由”。有的落后人士,为了防止“政治自由”,要求中国“走老路”、搞“计划经济”。

惨烈的教训,告诉我们“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不可行的;人不能在同一件事上,犯两次错误。

因此,锐意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才是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光明大道,而不是抱守残缺、死搬教条。

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以及民众的反抗,产生了两类观点:一是主张镇压、“稳定”,谁敢反抗、抗议,就镇压谁、“稳定”谁,开动国家机器,将其镇压。很显然,这一派观点,没有解决社会问题、没有化解社会矛盾,只会引发人民群众更激烈的反抗。当人民的反抗、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大范围的社会动荡,甚至引发革命,像苏联、东欧那样。

另一种观点是,主张改革、深化改革、不停地改革、尤其是政治“生产关系”的改革。这种观点,当然是实用的;只有不停的改革、永无休止符,把社会矛盾解决、化解、消除,尤其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顺应民意、潮流,这样,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社会主义、党的生命力也生机勃发。

而且,“改革”的力度、深度必须大,到达“自我革命”的程度。这样,“矛盾”解决了,社会危机消除,社会主义也走在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