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二战时,德国和苏联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为什么开战?

1941年6月22日,苏德边境。德国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如三把利刃,裹挟着550万虎狼之师,向苏联边境汹涌扑来。

1941年6月22日,苏德边境。

德国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如三把利刃,裹挟着550万虎狼之师,向苏联边境汹涌扑来。

虎式与四号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在尘土飞扬中发出震天咆哮,从波罗的海畔的陶格夫匹尔斯一路狂飙至黑海之滨的敖德萨。

德国空军对白俄罗斯明斯克、乌克兰基辅等地的机场展开狂轰滥炸。

与此同时,德潜艇在波罗的海、黑海悄然出击,苏船只在爆炸中沉入深渊,苏德战争的惨烈大幕就此拉开。

奇怪的是,从外界看来,苏德两国之间并无太多直接利益冲突。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还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包含互不侵犯条款、互不支持第三国作战等核心内容,并附有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秘密附属议定书,规定以波兰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及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北部边界为苏德分界线。

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苏德大战因何而起?

一、意识形态与种族矛盾的烈火

德国的意识形态建立在小胡子《我的奋斗》基础之上,书中宣称斯拉夫民族为"天生奴隶",需为日耳曼民族腾出"生存空间"。

1935年纽伦堡种族法颁布后,这种极端思想迅速渗透至军队,国防军总司令部在1941年发布的《东方占领区管理条例》中明确授权"射杀任何疑似抵抗者",为后续种族清洗埋下伏笔。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两国已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中分别支持对立阵营,意识形态裂痕早已无法弥合。

二、石油资源的生死竞速

德国战前石油年产量仅500万吨,不及苏联巴库油田产量(1940年2100万吨)的四分之一。

小胡子在1941年1月的军事会议上强调:"若三月底前不能夺取高加索油田,战争必将失败"。

当时德国75%的石油依赖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日产油量12.5万桶),而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驻军距该油田仅160公里。

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战后承认,巴巴罗萨计划的油料储备仅够前线部队使用两个月,若不能在冬季前夺取苏联油田,装甲部队将彻底瘫痪。

所以,为了石油,德军必须闪击苏联。

三、关键军力数据的致命误判

德国情报部门严重低估苏联军力:误判苏联西部军区仅有120个师(实际170个),坦克数量错估为8000辆(实际24000辆)。

小胡子基于错误数据做出两个致命判断:

其一认为苏联红空军已在大清洗中损失70%的飞行员(实际1937-1941年培养新飞行员3.2万人);

其二坚信苏联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实际苏联拥有10.6万公里铁路,德军仅有3.2万公里)。

与之对应,德军投入550万兵力、3648辆坦克,却要面对苏联西部290万常备军和1.9万辆坦克的钢铁洪流。

四、苏联大清洗带来的军事断层

1937-1939年苏联清洗。

5名元帅处决3人,16名集团军司令处决15人。85%的师级以上军官被撤换,新上任军官平均年龄较清洗前低8岁,且战争经验明显不足。

苏联战备同样出现明显延误,本应在1940年完成的T-34坦克量产(设计时速55公里,外加装甲倾斜设计)推迟至1941年,开战时仅配备967辆。

这种虚弱表象令德军总参谋部哈尔德确信:"苏军需要至少两年才能恢复战斗力"。

所以,德军认为他们可以用很小的代价,成功的闪击苏联。

然而他们忽视了苏联军事工业的隐藏实力,乌拉尔山脉兵工厂已形成月产1600架战机、2200辆坦克的完整产业链。

五、一份特殊情报成为导火索

1941年4月,德国截获苏联总参的一份情报,名为《国境防御计划》。

计划中提到,苏联当时在西线集中了268万军队,2.2万辆坦克,3.75万门大炮,1.2万架战机。

甚至计划还提到,当时德国深陷英法联军的泥潭,如果机会合适,苏联将在1941年6月12日进攻德国,还包括出兵后各项安排。

当时的德国尽管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但经济崩溃也在倒计时中:

黄金储备从1939年20亿马克锐减至1941年3亿马克,外汇储备近乎归零;原计划300万冬装储备,实际仅配发12%。

如果德国在1941年秋收前,无法夺取苏联治下的乌克兰粮仓(占苏联谷物产量38%),整个德国可能发生饥荒危机。

六、德军前期过于顺利,误判形势

1939年9月1日开始,德军战绩犹如欧洲战神:

闪击波兰仅用36天;

同时对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丹麦4个小时全境沦陷。挪威仅坚持了两个月;

同时进攻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和法国四国,法国抗的时间最久,39天。

如此战绩,让小胡子认为德军天下无敌,打败苏联也只是时间问题。但辉煌的战绩背后也是惨痛的战损:

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消耗德军战机1887架,让德空军大伤元气。

而且,若要速胜苏联,德军需每日推进30公里,这在苏联路网条件下(碎石路仅占公路总量17%)根本无法实现。

更致命的是,德国始终未突破苏联铁路轨距(1524mm)与欧洲标准(1435mm)的差异问题,导致占领区物资运输效率下降60%。

加之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遭遇-40℃极寒,最终折戟城下。

苏德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合计伤亡超过3000万人,其惨痛教训警醒后世:

任何基于种族主义与资源掠夺的战争,终将吞下自我毁灭的苦果。和平发展才是文明存续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