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定制化、趣味化‌,VR大空间的探索之路正愈发“极致”!

回溯近年的VR大空间市场,说它是“批量生产的体验模板”或许不算夸张!文旅项目多是千景一面的虚拟景观,游客戴完设备只记得看

回溯近年的VR大空间市场,说它是“批量生产的体验模板”或许不算夸张!

文旅项目多是千景一面的虚拟景观,游客戴完设备只记得看过拼拼凑凑的山水,却想不起这是哪个地方的特色;历史类项目常是千篇一律的古建筑展示,所谓的盛世美景毫无差异化;就连恐龙、海洋等主题项目,也多是统一的建模,凑数的简单互动,玩下来只觉得看了场静态动画,没了再玩的兴趣……

但如今的VR大空间早已跳出“模板化陷阱”,在定制化和趣味化上往“极致”里钻,让每一次体验都变得更对味、更耐玩。

定制化

“泛化适配”到“精准贴合”,每处细节都藏着“专属感”

前期VR大空间的定制化更像“浅尝辄止”——比如做一个地方的文旅项目,可能只是把当地地标“搬”进虚拟场景,再配段通用解说,至于如何结合地域文化、满足特定人群需求,考虑得并不多。

而现在的定制化,早已升级成“精准贴合场景需求”的深度设计,并进行精确的用户定位,从目标到细节都透着“专属感”。

《海洋星缘-八街恋语》就是个典型例子。要是放在前期,类似的主题VR大空间,大概率会做成“通用海底世界”——展示各种鱼类、珊瑚,让游客“潜个水”就结束。

但这个项目却把威海的地域特色揉进了每一处细节:虚拟场景与窗外真实火炬八街海滨步道无缝衔接,白栏、碧海、转角打卡点,以及小石岛、威海幸福门、威海之窗雕塑等标志性景点完全复刻;从实景穿越至奇幻次元,解锁高空、深海、烟花秀等多个梦幻场景;在虚拟荧光海岸场景中,与“小八”和虚拟情侣合影,保存“爱情纪念卡”。

可以说这一项目将威海火炬八街的魅力彻底展现并实现延伸,为情侣、闺蜜创造一个极具特色的浪漫之旅。

全国首个机场实景VR大空间《中国之翼》,更是融合尖端科技与民航文化,在“专业场景定制”上做到了极致。

前期的科普VR大空间,大多停留在让体验者看、听讲解的层面,和真实场景的关联性不强。但《中国之翼》直接瞄准“航空知识普及+模拟操作”的核心需求,还原民航客机驾驶舱的每一个按钮、仪表盘,就连机场跑道的灯光布局、起降时的天气模拟,都贴合真实航空场景;体验环节不只是“看”,还能学习如何操作起降杆、如何应对“突发气流”,甚至能通过互动问答掌握航空安全知识。

这种定制化不再是“满足有就行”,而是“要满足专业、有用”,让VR大空间从“科普展示工具”变成了“沉浸式学习场景”,精准击中了青少年科普和航空爱好者的需求。

不难发现,如今VR大空间的定制化,早已从“泛化适配多个场景”转向“精准服务特定需求”。先明确为谁做、要达到什么目标,再把需求拆进场景设计、互动环节里,让体验不再是“通用款”,而是“专属定制款”。

趣味化

“单一玩法”到“多维沉浸”,每一次互动都透着“耐玩性”

此前VR大空间的趣味化更像“单点发力”,亲子项目只是靠可爱画面吸引孩子;悬疑类项目靠紧张音乐营造氛围,却少了能让人投入的剧情;古风项目靠好看场景博眼球,却没设计能留住人的互动。而现在的趣味化,早已升级成多维沉浸的设计,从IP、剧情、社交等多方面入手,让体验变得“好玩、还想玩”。

以山海经主题为例,过往的多个项目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些所谓的奇景,体验十分单调,但《临境山海经》,深度融合虚拟现实与多模态感知系统,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包括真实复刻风拂面、雨沾身、热浪扑面的沉浸环境,紧握桥绳的触感、脚下精准的地面震动反馈装置,以及在载具的交互中,颠簸起伏的物理反馈,突如其来的水流喷射等等,强交互模式极大丰富感官刺激,沉浸感拉满。

熊出没VR大空间项目绑定“熊出没”这个国民IP,让孩子化身小小冒险家开启探险之旅。孩子们能够真真切切当起主角:跟着指引穿过草丛迷宫,屏住呼吸躲避甲虫巡逻队的“搜查”,找到“回家的路”。每一步都像走进《熊出没》的新剧情,刺激又好玩,熊大熊二的虚拟形象会适时现身,为孩子们指引方向、加油鼓劲。

VR大空间互动游戏《大唐女巡按》则把解谜融入了玩法。前期的古风VR大空间,大多是“逛场景”的模式,让体验者在虚拟古建筑里走一圈,看些服饰、器物的展示。但这个项目却让参与者能够通过现场勘察、破解机关谜题、在朝堂上激烈对峙等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而且,参与者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引领故事走向不同的结局,使其在解谜的过程中深度参与到历史情境的演绎之中。

结语

往“极致”里走,才是VR大空间的破局关键

从前期的“模板化体验”到如今的“极致探索”,VR大空间的发展逻辑其实很清晰:定制化解决了体验没特色、不实用的问题,从“泛化适配”到“精准贴合”,让它能真正服务于不同场景的需求;趣味化解决了体验没新意、不耐玩的问题,从“单一玩法”到“多维沉浸”,让它能吸引更多人反复参与。

未来,VR大空间或许还会在定制化上更“细”:比如为小众非遗项目做专属体验,为特定职业做定制化培训;在趣味化上更“新”:比如结合体感技术让互动更真实,结合跨地域联机让社交更自由。

但无论怎么探索,往极致里做,让体验更对味、更耐玩的核心不会变,而这正是VR大空间能持续吸引用户、打开更多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