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日常生活中,我们无论是刷题、做作业,还是记笔记,总感觉用中性笔是最顺手的选择。
虽然一直用,但你有没有产生好奇:明明是最常用的笔,为什么偏偏叫“中性笔”?这个“中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中性笔”,得先从笔的发展史说起。中性笔出现之前,常见的笔按墨水性质分为两大“阵营”:油性笔(比如圆珠笔)和水性笔(比如钢笔)。
油性笔的墨水以油为溶剂,粘度高、不易挥发,写出来速干不晕染,但顺滑度稍差,长时间书写可能会有“卡顿感”,字迹也相对暗淡。
水性笔的墨水含水量高,书写时流动性强,字迹饱满有光泽,但缺点也明显:易晕染,易洇纸,还怕水,一不小心洒上水,字迹就糊成一团。
既然油性太“油”,水性太“水”,有没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选择?80年代,日本人研发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笔——这就是我们的主角“中性笔”。
“中性”到底指什么?答案就在墨水的性质上。从化学角度看,油性墨水呈碱性,水性墨水呈酸性。
而中性笔的墨水则严格控制在pH值为7-9的中性范围(说明:业内把对纸张与笔头无过酸过碱腐蚀的区间俗称为“中性安全区”,并非化学意义上的pH=7)。
这种精心的配比使得中性笔的墨水既不像油性墨水那样粘稠,也不像水性墨水那样稀薄,而是处于一种“刚刚好”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书写顺滑度远超圆珠笔,又不像钢笔容易洇纸。而且中性墨水稳定性极佳,不会腐蚀笔头,也不会轻易褪色。
可以说,中性笔完美地继承了油性笔(比如圆珠笔)和水性笔(比如钢笔)的优点,同时巧妙地避开了它们的缺点。
除了化学性质上的“中性”,中性笔在书写体验上也实现了完美的“中庸之道”:比油性墨水更容易写出,又比水性墨水更加防水抗晕。
想象一下,中性笔的墨水就像精心调配的番茄酱——不太稀也不太过稠,轻轻一挤就顺畅流出,却不会滴得到处都是。
正是因为这种完美的平衡,中性笔自问世以来就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人们学习办公的首选,迅速占领校园和职场。
现在你知道了吧?中性笔的“中性”,既是指墨水酸碱度的中性,也是指粘度介于油性和水性之间的中性状态。
一支中性笔,竟然藏着这么多“中性”学问,它不像钢笔那样需要灌墨、保养,也不像圆珠笔书写生涩,以“刚刚好”的姿态,伴我们学习成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