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米利承认了:只要中国想过好日子,想搞高科技,就是美国的敌人。这说明什么?说明“韬光养晦”的时代彻底结束了。面对一个为保住钱包就要抢人的强盗,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应避免与中国武装冲突,不要重蹈大国战争覆辙") 美军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任职期间,在不少公开场合都谈及过中美关系和国际安全局势,核心都离不开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与大国竞争。 作为美国军方的重要人物,他的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国家对全球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战略考量,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全球经济科技格局调整带来的深层变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了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在5G、人工智能等不少科技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这种发展不仅让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也给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让人遗憾的是,有些国家却把自身发展遇到的挑战和焦虑,变成了对中国发展的片面看法。 他们觉得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冲击现有的国际格局,在这种思维下,他们看中国的发展也就渐渐带上了竞争和防范的有色眼镜。 “韬光养晦”作为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外交选择,核心就是低调务实搞发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一策略曾为中国赢得了长期稳定的外部环境,让我们能集中精力搞国内建设。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这一策略的实施基础已大不一样。从全球来看,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间的竞争与合作变得更加复杂,传统大国和新兴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国家为了保住自己的传统优势地位,对新兴国家的发展采取了更加谨慎甚至遏制的态度,在科技、贸易等领域设置各种壁垒。 这种做法打破了之前相对宽松的国际发展环境,也让“韬光养晦”所依赖的外部条件不复存在。 从中国自身来看,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综合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民生改善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中国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先进的科技水平、更美好的生活,既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也是每个国家都会有的共同追求。 可就是这种再正常不过的发展诉求,在有些国家眼里却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催生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言论。 这也让中国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被动等待,必须更主动地维护自身的发展权益,更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中去。 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美两国的回应和举措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走向,更对全球秩序有着深远影响。 在美国内部,对华政策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既有喊着要竞争、要防范的声音,也有不少理性的声音主张通过对话沟通避免冲突。 他们的一些政策调整,更多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想通过各种手段保住自己在全球产业链和科技领域的传统优势。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但也暴露了他们面对全球格局变化的焦虑与应对。 而中国的回应始终坚定而克制,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始终抱着开放合作的态度,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分歧。 中国外交部和相关部门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针对谁,更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我们呼吁各国摒弃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一起推动全球发展。 在实践中,中国一边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一边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韬光养晦”时代的结束,从来不是中国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国际环境变化与中国自身发展阶段演进共同作用的必然。 这一转变,绝不意味着中国会放弃和平发展的道路,更不代表我们会走向对抗,而是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更主动地承担起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责任,更坚定地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关系走向至关重要。虽然当前两国关系面临不少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互利共赢仍是两国合作的本质。 就像那些跨越百年的中美民间友谊故事所证明的,不同国度的人们完全可以相亲相近、情谊绵延。 两国更应客观看待彼此的发展,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化解分歧,共同维护全球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