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联合国开会,美国又跳出来点名指责中国污染世界,耿爽代表当场硬刚:“既然你点名了,

联合国开会,美国又跳出来点名指责中国污染世界,耿爽代表当场硬刚:“既然你点名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这话听得人热血沸腾,这才是中国该有的态度!   2025年11月6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原本是一场聚焦全球气候与安全的安理会公开会,却被美方代表带歪了节奏。   会议没开几分钟,美国代表就两次点名中国,说什么“中国碳排放量巨大”“靠污染换增长”。   这一通发言下来,不仅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不少与会代表皱起了眉头。   美国这番话,既没数据支持,也缺乏逻辑推演,更像是“先开炮再找理由”,但美方显然没料到,中国代表耿爽不会忍气吞声。   在第二轮发言中,耿爽直截了当地回应,“既然你点名了,那我就不客气了。”一句话,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耿爽的回应没打感情牌,而是拿出一组组硬数据,把美国的“气候模范”人设一点点拆下来。   他首先亮出中国成绩单,中国是全球最早设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中大国,不仅行动快、投入大,而且成效明显。   截至2024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9.8%,提前六年完成原定2030年目标。风电、光伏装机容量世界第一,这不是喊口号,这是干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14亿人口支撑了全球近30%的经济增长,总体排放量虽高,但人均排放远低于美国。   耿爽指出:“我们是在发展中实现绿色转型,你们却是在富裕中继续放任污染。”这番话一针见血,把“碳排放大户”的帽子重新扣回美国头上。   接下来耿爽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历史,他指出美国是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至今人均排放仍居世界前列。   而且美方自己对国际气候协议的态度也一言难尽,先是退出《巴黎协定》,又在国际气候大会上缺席关键议程。   美国曾两次退出《巴黎协定》,一度还有高官公开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这样不负责任的历史摆在那里,却还想在联合国会议上扮演“节能减排带头人”?这逻辑确实拧巴。   耿爽直言,美国一边鼓吹气候正义,一边自己政策反复,承诺落空,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球气候合作机制被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信任感也在流失。   说到底,美国不是不知道减排该怎么做,而是不愿意为自己的发展模式埋单。   从过去的工业化红利到今天的能源结构失衡,美国享受了太多“碳便利”,如今却反过来质问还在发展中的国家。   这种“双标”做派,在国际社会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今天在联合国会议现场被公开驳斥,还是让不少国家代表私下点头称快。   中国的立场很清晰:减排要实干,不是甩锅,耿爽亮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系统性政策成果,不仅有目标、有路径,还有成效。   例如,中国构建了“1+N”政策体系,为各省市、行业设定具体路线图。   同时,中国还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和70%的光伏组件,拉低了全球绿色能源成本。这些实打实的贡献,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行动撑起来的。   相比之下,美国的减排政策却经常“走一步看一步”,政党更替一换届,环保政策就变脸。   再加上背后石油天然气利益集团的推动,很多承诺最后都变成了空头支票。   2025年美国缺席COP30气候大会,更是让多国代表公开表达担忧,认为美国正在把全球气候治理推向“碎片化”。   这场交锋,不仅是中美在联合国的一次直接过招,更是两种气候治理路径的碰撞。   发展中国家普遍支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认为不能把所有减排责任都压在新兴经济体身上,这个原则写进了《巴黎协定》,但美国显然选择性忽略。   耿爽的发言后,会场内响起掌声,这在联合国这种严肃场合并不常见。   一方面说明耿爽的逻辑扎实、数据准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更多国家对公平气候治理的期待。   相比之下,美方代表离场时神情复杂,显然意识到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凸显了一个全球性困境:气候问题需要合作,但合作不能靠指责来驱动。   美国想用“话语权”掩盖“行动缺失”,但国际社会越来越看重谁在做事、谁在扯皮。   耿爽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会上这番“硬刚”,不只是反驳,更是一次正面示范:全球治理,需要担当。   中国不是在逃避责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转型,通过南南合作,中国为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绿色转型培训、技术援助和设备支持。   这些不是义务,是责任感的体现,相比之下,那些大谈气候正义却连承诺资金都迟迟不到位的发达国家,显得格外尴尬。   再看数据美国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消费国之一,而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在绿色能源投资上居全球首位,这不是谁更有钱的问题,而是谁更有决心。   如果说这场会议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一句话:气候治理不能靠嘴上功夫,要靠脚下实干。   信息来源: 《耿爽回击: 既然美方不含蓄,我也就不再含蓄了》——看看新闻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