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那么小

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那么小,只有如果算上清朝那个时候版图,它实际上日本占的更小,这个比例会更小,它的人口只有中国人的1/10,他居然敢动念头灭亡中国。靠的是什么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并非因为日本自认力量足以压倒庞大的邻国,而是抓住了历史上几次中国社会内部松弛、精神涣散的关键节点。   这种胆量的滋生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长期的扩张实践中逐步深化。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曾以“要掌握世界,需掌握中国”为目标,把朝鲜视作跳板发动侵略。   虽然明朝最终依靠较完整的军事体系和仍具活力的国政结构将其击退,但日本由此把“向大陆扩张”视为追求国家安全与资源的新路径,后来倭寇频繁骚扰沿海,也不仅是海盗行为,更是这种战略思路的低烈度延伸。   真正让日本把胆子越撑越大的,是近代以来东亚力量格局的剧变,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力推进工业化,国家财政几乎不设保留地投入军工与基础建设,铁路铺设、军舰制造的规模超越它原有的国力体量。   而中国的洋务改革虽然也引进了装备,却始终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触及体制深层的积弊,清末权贵官僚沉迷享乐,士兵缺乏训练,军纪松散,民心对国事麻木无感,街头巷尾弥漫着向下沉落的气息。   甲午战争的爆发使这个判断更具体而直观,装备并不落后的北洋舰队,因为指挥体系混乱、协同缺失与财政被挪用等问题,在战场上被迅速击溃。   日本投入举国之力打一场豪赌,最后不仅赢得战争,还从清政府的巨额赔款中获得第二次推动现代化的资金。   这种意外收获让日本对“以战养战”的路径产生强烈信心,其政治精英进一步确信,只要中国精神散乱,无论国土多大都挡不住步步推进的铁蹄。   进入民国后,中国内部的碎片化又让日本看到新的机会,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不休,各地政权只顾扩张权势,对外威胁毫无协同意识。   东北的战略重镇在九一八前后形同虚设,大量军队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撤离,使日本关东军以极小兵力夺取广袤领土。   日本由此形成一种危险的误判,中国的巨大规模掩盖不了其内部的松散,哪怕抗战全面爆发,也可能在“连续重击”下自行崩溃。   可历史最终证明,中国在大灾难来临时,并不像日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抗战时期,尽管武器落后、领土沦陷,但民族不愿做亡国奴的精神迅速凝聚起来。   前线浴血奋战,后方冒险运送物资、保护情报、维持生产,正是依靠这种韧性,原本被日本设想为速战速决的侵略,拖成了耗尽其国力的长期战争。   对于日本而言,侵略的胆量不仅来自对中国状态的误读,也来自外部世界的纵容,国际社会在日本步步推进时多次选择观望甚至容忍,制裁措施形同虚设,使日本误以为只要姿态强硬就不会遭遇真正阻力。   再加上军国主义崛起,武士道教育把牺牲与杀戮塑造成“荣耀”,军部权力脱离政治制衡,使整个国家像是一台脱轨的战争机器,这些因素叠加,让它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回望历史,更值得警惕的是精神层面的起伏,日本之所以敢冒险,很大程度源于它认为中国失去了凝聚力与目标感,事实也确实如此:国家软弱往往不是从军事失败开始,而是从精神萎靡、内部松散开始。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昔日积贫积弱的模样,科技、工业、军事体系现代化程度远超百年前,但精神上是否保持清醒仍然是关键。   倘若对历史淡漠,对现实麻木,对国家认同松动,再强大的硬实力也可能被侵蚀,守住精神气度,是现代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