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离场:孙东旭离职背后,东方甄选的转型阵痛与行业拷问
2025年11月6日,俞敏洪的一则社交媒体发文,正式为孙东旭的东方甄选生涯画上句点。这位联合创始人因个人原因主动离职,尽管双方以“好聚好散”定调,无任何龃龉,但这场离职背后,是战略分歧、管理冲突与行业竞争交织的复杂图景,更折射出直播电商行业“个人IP与产品驱动”的核心博弈。
离职前传:从“小作文风波”到战略拉锯
孙东旭的离职,早已埋下伏笔。2023年12月的“小作文风波”成为关键转折点,因处理直播摔手机、提及董宇辉薪酬等事件不当,他被免去执行董事及CEO职务,转任顾问。此后,他虽以“小孙同学”的兼职主播身份复出,深耕供应链管理,但核心矛盾并未化解。作为技术背景出身的管理者,他坚持“去头部化”战略,主张削弱对董宇辉等头部主播的依赖,全力发展自营产品,推动公司向供应链型企业转型。然而,这一策略的代价显而易见:2024年7月董宇辉离职创立“与辉同行”,带走大量核心用户,东方甄选2025财年营收同比下降32.7%;业内推测自营品毛利率从18%降至14%,虽净利润扭亏为盈,但投资者对战略成效的担忧从未消散。他推行的“课堂纪律式”标准化直播流程,也与行业灵活性特质相悖,成为内部争议焦点。
深层动因:业绩压力与理念不合的双重催化
孙东旭的离开,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董宇辉出走后,“与辉同行”GMV反超东方甄选主号,印证了头部主播的不可替代性,也让孙东旭的“去头部化”战略备受质疑。另一方面,公司股价的剧烈波动加剧了不确定性,2025年7月股价从11港元飙升至50港元后大幅回落,386亿港元的市值背后,是市场对高层变动的高度敏感。更核心的是理念分歧:俞敏洪或许仍在平衡个人IP与产品驱动的关系,而孙东旭对供应链转型的坚持,在营收下滑的现实面前显得举步维艰。2025年8月的休假传闻早已引发离职猜测,此次正式离场,更像是长期战略拉锯后的“体面收尾”,正如俞敏洪所言,“经过认真思考后,觉得还是想离开”。
双向影响:东方甄选的真空与孙东旭的新可能
这场离职对双方而言,是挑战也是契机。对东方甄选来说,孙东旭作为自营产品研发与供应链整合的核心人物,他的离场可能导致短期业务稳定性承压,供应链管理面临“真空危机”。但同时,这也为公司加速“去创始人化”、彻底转向“产品驱动”模式扫清了障碍,未来如何平衡标准化流程与主播创造力,将成为俞敏洪的核心课题。对孙东旭而言,38岁的他手握丰富的供应链与直播行业经验,虽不再参与东方甄选日常工作,却仍担任7家新东方系关联公司的高管,与老东家保持商业纽带。市场猜测他或自主创业,或加盟其他平台,甚至可能与董宇辉展开合作,这些未知都让他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行业反思:直播电商的转型十字路口
孙东旭的离职,不仅是东方甄选的个案,更是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缩影。行业发展至今,“供应链体系 vs 个人IP价值”的矛盾愈发突出:过度依赖头部主播,企业抗风险能力薄弱;一味追求去头部化,又可能失去流量核心。东方甄选的困境证明,直播电商的成熟之路,既不能迷信个人IP的流量魔力,也不能忽视主播与用户的情感连接。俞敏洪需要在制度化转型与团队凝聚力间找到新平衡,而整个行业也在思考:当流量红利褪去,如何构建“产品+内容+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孙东旭的二次创业与东方甄选的后续转型,将成为观察行业变革的关键案例。
从联合创始人到“体面离场”,孙东旭的故事见证了直播电商的高速发展与转型阵痛。东方甄选能否走出创始人依赖,在产品驱动的道路上站稳脚跟?孙东旭又将在新赛道上书写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深刻影响行业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