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果然猜中了 美国“翻脸”果然不认人!中国刚同意采购1200万吨大豆,双方还没来得

果然猜中了 美国“翻脸”果然不认人!中国刚同意采购1200万吨大豆,双方还没来得及庆祝,美国贸易代表就宣布继续301调查! 这波操作把刚热乎的合作氛围瞬间浇凉,也让不少人想起美国近年“一边收钱一边挥拳”的经贸套路——前一秒收着中国的订单,后一秒就把贸易大棒举起来。 2024年中国给美国的大豆订单接近128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对华大豆出口的35%,中西部农场主指着这些订单回本,毕竟2023年大豆价格跌了20%,很多农场主亏得底朝天。结果美国政府压根没把农业利益当回事,贸易代表格里尔刚跟中国谈完采购,转头就宣布延续301调查。以前这调查还盯着高科技产品,现在连中国能自主生产的成熟芯片都要查,明眼人都看得出,根本不是解决贸易问题,就是想把刀架在谈判桌上施压,比如要求中国开放更多服务市场,或者减少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 其实美国的关税早成了“自己人的税”。耶鲁大学2024年算过一笔账,加征的关税中83%的成本落到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头上,比如一双中国产的运动鞋,关税加25%,最后美国消费者要多花30美元。2024年美国消费者因为关税多花了13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多掏900美元。中国这边早有准备,以前买美国大豆多,现在转头把订单给了巴西、阿根廷——2025年从巴西进口5800万吨,占总进口的62%;从阿根廷进口1800万吨,占19%;从美国进口的只有700万吨,依赖度降到7.6%以下。还有生物育种技术托底,2024年批准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商业化种植,面积1000万亩,产量比普通大豆高20%,大豆自给率从2020年的15%提到2025年的28%,进一步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不光农产品,芯片、稀土这些关键领域也在突破:2025年中国自主芯片在手机领域的占比到了40%,比2023年提高18个百分点;稀土加工能力占全球80%,美国想找替代都找不到。 为什么美国明知关税伤害自己还坚持? ① 政治操弄,华盛顿眼里只有“政治正确”,比如为了讨好保守派选民,说“要对中国强硬”,哪怕伤害农民利益也不管; ② 试图施压中国,想在谈判中拿更多筹码,比如要求中国减少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或者让美国企业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 ③ 延续贸易保护路径依赖,觉得加关税能“保护”本土产业,可格里尔自己都承认,制造业根本搬不回美国——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5倍,供应链配套也不如中国,企业宁愿留在中国也不回去。 美国的操作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如大豆,美国大豆协会2025年初就呼吁政府缓和关系,说“再这样下去,农场主就要破产了”,可华盛顿不听,结果2025年美国大豆价格跌了15%,库存积压200万吨。再比如电动汽车,美国给中国光伏、电动车加关税,可中国的电动车续航能到700公里,性价比比美国本土品牌高30%,美国消费者还是愿意买,最后关税成本全算在自己人头上。中国的应对刚好戳中美国的弱点——我们有14亿人的大市场,有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从零部件到组装,一天能生产10万辆电动车),还有不断升级的技术。比如电子元件,中国的产能占全球60%,美国企业想换供应商,至少要花3年时间重新建立供应链,成本涨50%以上。再比如稀土,中国的加工技术最成熟,美国的F-35战斗机需要稀土做发动机零件,没有中国的加工能力,美国根本造不出足够的战斗机。 有网友说“美国历来说话都不算数,既然他说话不算数,咱们也跟他学不算数,打铁还得自身强,只有我们在军事,科技,经济领域不断强大,美国的折腾就是在折磨自已。”这话挺实在的,自强才是硬道理——以前我们靠进口大豆,现在能自己种;以前靠进口芯片,现在能自主生产;以前靠别人的技术,现在能创新。美国的折腾,不过是让我们更坚定“自主可控”的决心。 我觉得美国的双标和反复无常,其实暴露了他们的焦虑——怕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自己(2024年中国GDP是美国的78%,比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怕失去全球货币霸权(美元占全球储备的份额从2020年的60%降到2025年的55%),怕中国的新能源技术领先(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全球50%,比202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可经贸不是零和游戏,靠耍手段换不来长久利益。中国的应对很稳:一边扩大“朋友圈”,比如跟东南亚、中东签自贸协定;一边搞“内循环”,比如提升国内消费,发展高端制造。这样不管美国怎么作,我们都有底气——毕竟,市场在我们这里,技术在我们手里,消费者在我们这边。 这事你觉得美国的算盘打对了吗?你身边有没有感受到中美贸易变化的影响?比如买电动车的时候,会不会优先选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