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东南亚某电子市场曝出故障:一批低价智能设备突然集体宕机,消费者溯源发现,这些产品来自深圳某外资小型科技公司 ,既无核心技术,也无品控流程,仅是复刻知名品牌的 “贴牌货”。 2025 年 10 月,印度《今日印度》发布的恶搞视频引发热议:画面中 “莫迪” 持枪 “击毙” 微信等中国 APP,配文嘲讽 “复制都比原创强”。 这一言论背后,是部分印度籍从业者在深圳的操作 ,注册低技术科技公司,复制中国产品牟利,还公开贬低原创。 2024 年 8 月,深圳南山法院审理的智能手环侵权案揭开黑幕:印度籍负责人萨米尔 2023 年 3 月在深注册公司,花 2000 元购买华为手环拆解,委托华强北代工厂复刻主板,仅修改表带纹路就贴 “印度智造” 标签。 核心芯片用通用款,续航程序外包给小作坊,成本压至原厂 1/4,在非洲市场月销 10 万台。 萨米尔的公开言论非常过分,2024 年 11 月行业峰会上,他宣称 “中国研发费时费力,复制才是商业捷径”,这番话激怒了深圳某研发团队 , 其 3 年攻关的心率监测技术被萨米尔照搬,导致季度订单暴跌 50%。 即便原厂 2025 年 1 月胜诉,萨米尔早已注销旧公司,用新主体继续接单。 这类操作已引发安全事故。2024 年 9 月,东南亚某国曝出萨米尔公司生产的手环电池爆炸,伤者投诉 “充电 10 分钟就发烫”。 溯源发现,其为压成本用劣质电芯,却标注 “符合中国标准”,当地经销商随即下架所有深圳代工的低价智能设备。 中方企业早有应对:2024 年小米就针对印度籍公司 TechFast 发起知识产权诉讼,法院判决其停止生产侵权手环并赔偿 500 万元,但负责人乔普拉很快注册新公司 “TechNew”,换标继续复制。 汇川技术则升级工业传感器加密技术,直接让印度商人夏尔马的仿制产品因无法破解,10 万件库存积压致资金周转困难。 2025 年 3 月深圳发布《专利争议仲裁程序指引》,跨国侵权案件审理周期缩至 89 天,判赔额均值升至 450 万元。 华强北代工厂也建立准入机制,2025 年二季度拒绝 127 笔无研发记录的复刻订单。 要知道,深圳 2.5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撑起全球供应链中心地位,靠的是 2024 年 24 万件专利授权的创新力。 2025 年第一季度,仍有 20 多家印度籍科技公司来深圳注册,瞄准东南亚低价市场。 部分企业还在 X 平台发视频,宣称 “中国产品靠抄袭起家,我们只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刻意制造对立混淆认知。 印度籍公司的复制嘲讽,不仅侵害原创,更透支 “中国制造” 信誉。 2025 年的治理行动已明确:法律不会纵容侵权者,合规与技术才是立足根本。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