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8岁的金庸代表查家去参加葬礼。不曾想,金庸当天却体会

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8岁的金庸代表查家去参加葬礼。不曾想,金庸当天却体会到皇帝吃饭的感觉。事后, 他对称赞徐家:“不愧是大户人家!” 一场空难,一个八岁小孩,一顿特殊的饭局。1931年那场葬礼上,年幼的金庸独自代表查家前往吊唁,本是悲伤场合,他却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待遇。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记?而查家为何派一个孩子去参加如此重要的葬礼? 说起金庸和徐志摩这层亲戚关系,知道的人其实不多。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一个书香门第。他母亲徐禄出身硖石徐家,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堂妹。按辈分算,金庸得叫徐志摩表哥,可两人年龄差了整整二十七岁,平时基本没什么交集。 徐志摩当年在文坛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写的《再别康桥》几乎人人都会背几句,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家在海宁是有名的大户,世代经营酱园、绸庄、钱庄,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还开办了缫丝厂、纺织厂、发电厂,被称作”浙江的张謇”。不过徐志摩的私生活在当时可算是个大话题,他和原配张幼仪离婚,又跟有夫之妇陆小曼结婚,这在民国那会儿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1931年11月19日上午八点,徐志摩从南京乘坐”济南”号飞机飞往北平,飞机上只有他一个乘客。飞到济南党家庄一带时遇上大雾,飞机撞上了开山,当场起火坠毁。机上三人全部遇难,徐志摩那年才三十四岁。这消息传出来,整个文坛都震动了。 徐家决定把遗体运回海宁老家安葬。这时候查家就面临一个问题:该派谁去参加葬礼?按照老规矩,长辈不能参加晚辈的葬礼,徐禄作为姑母不合适去。可要是派查家的成年男性去,外面人怎么看?毕竟徐志摩生前那些感情纠葛闹得沸沸扬扬,查家去的人多了,难免会被说三道四。 思来想去,查家做了个决定:让年仅七八岁的查良镛代表全家去吊唁。小孩子不懂事,去了也就是个礼数,既能表示查家的情意,又不会引起什么闲话。就这样,小良镛从袁花到硖石,独自去参加了这场葬礼。 金庸后来回忆起这次经历,说自己当时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对表哥了解不多,倒是对那顿饭印象特别深刻——有种”皇帝吃饭”的感觉。原来徐家为了招待这位小贵客,专门安排了一桌菜,就他一个人吃。桌上摆了满满当当的菜肴,还安排了两个仆人站在旁边伺候,一个负责倒茶添酒,一个负责布菜夹菜。 对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来说,这种待遇简直闻所未闻。在家里吃饭都是兄弟姐妹一大堆人挤在一起,哪见过这阵势?虽然是去参加葬礼,可这顿饭的规格让小良镛大开眼界。回到家后,他跟父母说起这事,忍不住感叹:“徐家真是大户人家!” 这句话倒不是什么恭维,而是一个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徐家即便是在办丧事的时候,对待一个小孩子都能如此周到,这份气度和规矩确实不是一般人家能比的。 金庸晚年时提到,比起徐志摩这个年龄差太大的表哥,他其实和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关系更好,两人一直是朋友。至于外界传说金庸讨厌徐志摩,把小说里的表哥都写成负面角色来影射他,这说法其实站不住脚。金庸多次回故乡时都去徐志摩墓前祭拜,还为徐志摩诞辰一百周年专辑题字”诗人徐志摩”,署名”表弟金庸敬题”。 金庸后来离开家乡到了香港,1959年创办《明报》,白天写社评,晚上写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他一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影响了好几代华人读者。1991年《明报》上市时市值达到八亿多港币,金庸占了六成。一个靠笔杆子吃饭的文人,把自己写成了报业巨子,这在中国文人里也算是传奇了。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九十四岁。从那个在葬礼上独自用餐的八岁小孩,到创造了整个武侠世界的文学大师,金庸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那场1931年的葬礼,那顿让他感叹”真是大户人家”的饭局,成了他人生记忆里的一个特殊片段,也见证了两个海宁望族在那个年代的交集与变迁。 一场葬礼,一顿饭,让八岁的金庸见识了徐家的规矩和气派。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有什么影响?那个年代的大户人家待客之道又是什么样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