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恼羞成怒,公开“问候”记者母亲,外媒感慨“见证历史了!” 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7日,《赫芬顿邮报》记者联系白宫,询问是谁选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作为下一次与普京会晤的地点。发言人莱维特给出白宫史上最抽象的回应:你妈!白宫通讯主管张振熙(Steven Cheung)在大约一分钟后也给出了同样的回应。 白宫发言人及通讯主管对记者的公开辱骂行为,首先构成了对职业伦理的公然践踏。美国新闻发言人长期遵循的职业守则中明确要求,需 “永远保持微笑,不能得罪‘无冕之王’”,且讲话需专业严谨、滴水不漏。 作为圣安塞尔姆学院政治和传播学专业出身、拥有福克斯新闻从业经历的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不仅用 “你妈” 这类街头俚语回应提问,更将 “记者(journalist)” 混淆为 “杂志(journal)”,这种专业能力的缺失与职业态度的轻慢,与往届发言人形成鲜明反差 —— 即便是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萨拉・桑德斯,面对 13 岁小学生的尖锐追问,仍能维持基本礼貌回应。而通讯主管张振熙的附和辱骂,更印证这并非个人失态,而是团队层面对职业准则的集体漠视。 这种职业失德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团队执政风格的集中体现。近年来美国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已将 “反精英、对抗性话语” 内化为政治惯性,特朗普团队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 张振熙此前辱骂德桑蒂斯为 “绝望的太监” 的言论,与此次辱骂记者的逻辑一脉相承:将攻击性语言当作 “强硬” 的象征,用人身攻击替代专业回应。这种 “能骂就不解释,能攻击就不回应” 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治理困境的逃避 —— 当政策无法自圆其说时,便通过剥夺提问者话语权掩盖自身短板,暴露的是深层次的执政无能。 辱骂行为的背后,是白宫在外交博弈中的被动与焦虑。布达佩斯会晤选址本就暗藏多重敏感博弈:匈牙利作为欧盟成员国却与俄保持特殊关系,且尚未完成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程序,既需顾及欧盟盟友感受,又要规避 “违反国际法” 的指责,同时还需平衡对乌援助与对俄关系 —— 毕竟普京已明确警告,对乌提供 “战斧” 导弹将 “不可挽回地损害俄美关系”。 记者对选址决策者的追问,恰好戳中了这一外交困局的核心。正常情况下,专业发言人本可通过模糊表述化解危机,但莱维特与张振熙的辱骂反应,反而将这种外交决策的仓促与心虚暴露无遗,成为国际社会解读美国外交困境的注脚。 从更宏观的政治生态视角看,此次事件是美国新闻自由与政治话语粗鄙化的双重缩影。美国新闻自由指数近年已从 35 名跌至 42 名,背后正是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持续恶化。白宫发言人对记者的公然辱骂,比任何政策声明都更直白地展现了对新闻监督的敌意 ——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所言 “摧毁媒体与政府间最后信任” 并非危言耸听。 这种敌意与特朗普执政以来的政治氛围一脉相承:从国会山骚乱到官方话语的市井化,美国政治正逐步消解着冷战后积累的制度体面,将 “反智主义” 与 “对抗性思维” 内化为常态。 值得警惕的是,事件后的应对进一步凸显了责任意识的缺失。莱维特以 “压力太大” 为由的私下辩解,本质上是对职业责任的回避 —— 纳税人供养的公职岗位,本就要求从业者具备应对压力与敏感问题的专业能力,“无可奉告” 的标准回应远胜于辱骂。 而白宫的沉默态度,更传递出一种危险信号:当权力可以随意突破话语底线而无需担责,政治伦理的滑坡将难以遏制。德国政府通过 “媒体开放日” 展现的 “透明不会削弱安全” 理念,更与白宫的封闭与对抗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不同治理理念下的公信力差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