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宏杰,在回忆杨振宁时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清华大学,杨振宁都有一个习惯:喜欢与自己合作的研究生或博士后一起散步,在散步中讨论物理问题。 说到杨老喜欢拉着学生一起散步聊物理,这个习惯背后,我觉的其实藏着这位大学问家的教育智慧和人情味儿。 你想啊,人一走动起来,全身血液活络,脑子也转得特别快。比俩人干坐在办公室里,对着黑板干瞪眼强多了。边走边聊,看看风景,精神一放松,那些卡壳的难题说不定“啪”一下就通了。 而且,“散步”这个场域,很妙。它不像上课或者开会,没有那种上下分明的紧张感。师生并排走着,物理距离近了,心理距离也近了。学生敢问了,也敢把自己的半成品想法掏出来聊聊。这种平等的交流,才是思想碰撞最好的土壤。 往深里看,这更是杨老教书育人的一种“慢功夫”。他借着散步,不仅是在解答具体的物理问题,更是在言传身教,观察学生的思考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做学问的态度和热情。一圈走下来,学问教了,师徒的情谊也加深了。 所以,这个小小的习惯,恰恰映照出杨老的格局。他深刻地懂得,最深刻的道理,最活的学问,往往不是在正襟危坐的课堂里学会的,而是在这种并肩同行的日常里,“泡”出来、熏陶出来的。 在一切都求快求效率的今天,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慢”艺术,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