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特朗普昨天(10月17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他提出对中国商品征收100%的关税,这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他说,“这(100%关税)不可持续,但现在就是这个数字”。 他还称是中国“强迫我这么做”,“中国总想办法要占上风,多年来一直在占我们便宜。”特朗普也说,几周后他将在韩国与中方会面,并表示美中关系会没问题,但强调美中得有一个“公道的协议”。 这种先挥舞大棒再轻轻放下的操作,熟悉他的人应该不陌生,但这番话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却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这套说辞其实是他多年来政治叙事的核心,即将美国国内的一些经济问题,归咎于外部的“不公平竞争”。 通过塑造一个强大的对手形象,他能够有效地动员起那些在全球化浪潮中感到失落的选民群体。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政策提议,更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政治话术,目的在于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然而,当他承认100%关税“不可持续”时,无意中也暴露了这种极端策略的内在矛盾。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此高的关税最终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想象一下,你日常用的东西,从手机壳到厨房里的锅,从孩子们玩的玩具到车库里的工具,如果价格一夜之间翻倍,那将是怎样一幅场景? 美国的零售商和依赖中国零部件的制造商,比如汽车和电子行业,恐怕会迎来一场灾难。这或许就是他口中“不可持续”的现实考量,毕竟,没有哪个政治家能承受得起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和民众怒火。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放出狠话的同时,又给未来的关系留下了一扇门。他说,几周后他将在韩国与中方会面,并且断言“美中关系会没问题”,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个“公道的协议”。 这番表态,就像是典型的“交易的艺术”:先把要价抬到天上去,制造最大的压力,然后再坐到谈判桌前,扮演那个愿意“妥协”并达成“伟大协议”的人。这种策略在他第一个任期的贸易战中就曾上演过,最终达成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但这次他特意提到会面地点在韩国,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为什么偏偏是韩国?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考量?是想借助韩国这个美国盟友的场地,来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 还是仅仅随口一提?这个细节,像是一个小小的伏笔,让人猜测他下一步的真实意图。 这究竟是又一次极限施压的谈判开场白,还是真的准备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他的这番言论,无疑给本就复杂的中美关系,又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说到底,特朗普的这番话,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秀。他用100%这个惊人的数字来吸引眼球,展现自己的强硬姿态,满足支持者的期待;又用“不可持续”和“韩国会面”来安抚市场和国际社会,暗示自己终究是个理性的“交易者”。 这种在强硬与灵活之间反复横跳的风格,正是他个人政治品牌的标志。那么,这一次,世界是会再次被他的“交易艺术”所引导,还是会被他掀起的保护主义浪潮所伤害? 这恐怕是未来一段时间里,所有人都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你觉得特朗普这番话,到底是虚张声势还是动真格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