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在全球范围内急寻大豆买家 美国大豆困局暴露出的更深层问题是 美国代表团被派往非洲、东南亚和印度等地推销美国大豆。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哈塞特公开承认:“我们正在联系全球所有的大豆买家,作为贸易谈判的一部分。”这些努力取得了一些零星成果——孟加拉国增加了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量,越南也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承诺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然而,这些新市场的规模与我们相比微不足道。 尝试向印度推销大豆时,美方面临重重障碍。关税争端成为横亘在双方之间的关键障碍。特朗普政府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在8月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后,又计划进一步将税率提升至50%。更重要的是,印度市场的实际需求也难以承接美国大豆的庞大产能。美国大豆协会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龙国市场贡献了美国大豆出口的40%以上,这不仅仅是几十万吨的问题,而是几千万吨的生意。即使全世界都给点面子,这个缺口依然难以补上。 在我们放弃美国大豆的同时,南美国家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7月,巴西出台政策建立专属大豆供应链,鼓励农民通过定制品种和流程增加对我们的出口份额。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预计2025年1月至10月巴西大豆出口总量将突破1亿吨,达到1.022亿吨,超过此前2023年全年创下的最高纪录。该协会数据显示,我们是巴西大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国,今年截至目前,巴西79.9%的大豆出口到我们;9月份有650万吨大豆出口到我们,占当月出口总量的93%。 与此同时,阿根廷也在吸引我们的买家。9月22日,阿根廷宣布大豆、豆粕等农产品出口税归零。政策出台后,阿根廷大豆出口订单9月飙升至7年来的高位,原因是我们的进口商在阿根廷出口税短期暂停期间购买了数百万吨的大豆。阿根廷大豆出口税取消后,短短三天内登记出口大豆就有40船,大多为11至12月的船期,超半数运往龙国。这些变化表明全球大豆供应链正在重塑,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 美国大豆困局暴露出的更深层问题,是政治决策对经济规律的忽视及其带来的反噬效应。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将对我们关税加码至125%,本想施压贸易伙伴,结果先砸了自家农民的饭碗。这场危机不仅影响豆农,还引发了更广泛的连锁反应。农机制造商CNH公司上半年农业业务净销售额同比下降20%。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格里特·马克斯直言:“只有龙国重新下订单,才会有好消息。” 除了订单危机,美国农民们还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特朗普收紧移民政策后,农场工人严重不足。同时,农机、化肥价格因关税飙升,2025年农场生产开支预计达4674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20亿美元。成本压力导致中小农场破产潮来袭。2025年上半年,美国农场破产数升至2021年以来最高点,同比激增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