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愤填膺。他写了一篇报道《中国在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以此来猛烈抨击美国的企业不思进取。 斯威夫特在报道里说 “中国机器人数量超世界其他地区总和”,可他只盯着苏州工厂那 800 台橙色机械臂的 “钢铁洪流”,却没看清这背后的门道。那些每秒 3 次精准作业的机械臂,可不是靠 “堆数量” 堆出来的。 先说说让斯威夫特咋舌的苏州场景,那家汽车零部件工厂三万平方米的车间里,机械臂像训练有素的工匠,焊接、组装、检测一气呵成,全程见不到几个工人。 但这绝非个例,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都突破 202.7 万台了,占全球总量的 43% 还多,光是新安装的就有 29.5 万台,比日本、美国、韩国加起来还多一倍不止。能有这规模,真不是靠砸钱买设备那么简单。 可光有场面不够,能撑起这么多机器人干活,得有实打实的产业链硬功夫。以前造机器人最头疼的是 “卡脖子”,比如核心部件谐波减速器,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不仅卖得贵,交货还得等半年。 但现在不一样了,国产的绿的谐波搞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 “P 型齿” 技术,不仅打破垄断,连材料都实现了 100% 自主可控。 还有伺服系统,禾川科技突破技术后,直接把采购成本砍了一半,现在国内低压伺服市场里,他们的份额早就排第一了。 到 2025 年,像埃斯顿这样的企业,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都飙到 92% 了,服务上百家制造企业根本不慌。没有这两下子,哪敢一口气上几百台机器人?坏了都没法修。 政策的推力也不能忽视,咱们早在 “十四五” 规划里就明确了,要让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还搞了 “机器人 +” 行动,把机器人用到了 52 个行业大类里。 不只是汽车厂,深圳的电子车间里,机械臂正用 0.01 毫米的精度组装摄像头;京东的无人仓里,分拣机器人每小时能处理 3000 件包裹,是人工的 5 倍还多。甚至家具、卫浴这些传统行业,现在都有定制化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反观美国,虽然也喊 “制造业回流”,可他们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达 35 美元 / 小时,装台机器人的投入,还不如算人工账来得划算,企业自然没动力折腾。 美国企业真的是不想进步吗?看看账本就明白。中国机器人能铺开用,成本控制是关键。以前依赖进口时,一台工业机器人动辄几十万,现在国产品牌占了 45% 的市场份额,价格直接拉下来了。 而且咱们的企业离市场近,客户要改个工艺,工程师第二天就能到现场调试,这响应速度是国外 “四大家族” 比不了的。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也承认,中国虽然在高端算法上还有差距,但赶上对手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咱们有工程师红利,还有上百个行业的应用场景练手,迭代速度自然快。 斯威夫特抨击美国企业时,可能没算过另一笔账:中国机器人可不是只在国内横。埃夫特的机器人都卖到欧洲去了,还搞出了开放的开发平台,让客户能自己编程序适配场景。 而美国的机器人企业大多盯着高端市场,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根本跟不上。这就好比一个专攻定制西装,一个批量生产高性价比成衣,销量自然没法比。 说到底,斯威夫特看到的 “机器人洪流”,是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力的结果:从核心部件国产化压低成本,到政策推动全行业应用,再到工程师红利加速迭代。 美国企业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他们的制造业生态里,既没有这么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想追都没地方使劲。 要是斯威夫特能逛逛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园,说不定就明白,不是美国企业不争气,是中国制造业的 “机器人浪潮”,实在是推得太猛了。
苹果懵了,LCD屏幕7英寸大直屏手机要来了?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有一款中端手机
【7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98
所有中国只外销产品,内销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