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绝地议和:哈马斯为何突然“服软”。饱受战火蹂躏的加沙似乎看见和平的微光。 当地时间3日晚间,一则来自多哈的消息穿透了加沙的硝烟与尘埃,让这片几近绝望的土地上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些许微光。 哈马斯组织通过调解方,向外界传递了一份出人意料的正式回应,其核心内容直指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提出的关于加沙实现和平的“20点计划”。这份回应的措辞和内容,标志着该组织自冲突爆发以来最重大的立场转变。 哈马斯在回应中表示,原则上同意在“20点计划”的交换框架下,释放所有被扣押的以色列人质,并移交遇难者的遗体。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们表达了愿意立即通过调解方进行后续谈判,以讨论相关实施细节的意愿。最关键的一点,是哈马斯同意将加沙地区的管理权,移交给一个由独立技术官僚组成的巴勒斯坦机构。这一连串的“同意”,与此前哈马斯强硬且毫不妥协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震动。 这一突如其来的“服软”,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是哈马斯在军事、人道和地缘政治层面遭遇的全方位、压倒性的困境。在军事上,以色列国防军持续数月的猛烈攻势,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哈马斯的军事能力。 其指挥系统被层层斩首,高级指挥官接连被清除,使得组织内部的指挥与控制陷入瘫痪。曾经引以为傲的地下隧道网络,被以军系统性地灌入海水或精准爆破,化为一片废墟。 武器库被摧毁,战斗人员被分割包围在孤立的据点中,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哈马斯已经从一个能够发动大规模袭击的准军事力量,被削弱为只能在废墟中进行零星骚扰的游击组织,其军事威慑力已近归零。 比军事崩溃更致命的,是加沙内部正在上演的人道主义浩劫。持续的封锁和战火,让这片狭小的飞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监狱。 粮食、药品、清洁水和燃料的极度短缺,已经将数百万人推向了饥饿和疾病的边缘。联合国机构多次发出警告,加沙的儿童正面临严重的营养不良,医疗系统彻底崩溃,伤员得不到有效救治,传染病开始蔓延。 作为加沙的实际管理者,这场人道灾难正在迅速侵蚀哈马斯赖以生存的民意基础。当一个组织连其治下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时,其执政的合法性便荡然无存。民众的沉默与忍耐,正在转变为无声的怨怼,这是哈马斯无法承受的政治风险。 地缘政治上的孤立,同样让哈马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尽管伊朗等地区盟友在口头上给予了支持,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极为谨慎,不愿直接卷入冲突。 而传统的地区调停者,如埃及和卡塔尔,虽然仍在努力斡旋,但其耐心也在逐渐消磨,他们更倾向于推动一个能够结束冲突的方案,而不是无休止地支持哈马斯的抵抗。 特朗普的“20点计划”,虽然由美国主导,但显然也吸收了这些地区国家的关切。对于哈马斯而言,这或许是当前国际环境下,唯一能够拿到的、相对体面的“台阶”。 值得注意的是,哈马斯同意将权力移交给“独立技术官僚组成的巴勒斯坦机构”,这一提法本身就充满了算计与考量。这避免了将权力直接移交给被许多加沙民众视为腐败和通敌的、由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从而为哈马斯保留了未来的政治生存空间。 他们可以宣称,为了加沙人民的福祉,愿意暂时“让贤”给中立的专家来重建家园,而哈马斯本身则可以转型为一个纯粹的政治运动或抵抗组织,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用治理权换取生存权和喘息之机。 然而,这束和平的微光依然极其脆弱。哈马斯的“原则上同意”与最终的协议之间,还隔着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以色列方面的反应至关重要。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人质家属们日复一日的抗议,要求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换回亲人;另一方面是其执政联盟中极右翼伙伴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彻底消灭哈马斯,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内塔尼亚胡能否顶住压力,接受一个允许哈马斯以任何形式生存下去的方案,仍是未知数。 接下来的谈判,将围绕人质名单、交换比例、被释放的巴勒斯坦囚犯身份、加沙的非军事化安排以及重建工作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展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谈判破裂的导火索。 哈马斯的“绝地议和”,是其在绝境中做出的理性选择,是一场为了生存的战略撤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平已经唾手可得。加沙的未来,依然悬于一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艰难的谈判上,看这微弱的火光,能否最终燎原,驱散笼罩在中东上空的战争阴云。
哈马斯投降了!哈马斯没有听李莉耶娃的建议,也没有接受李绍先的劝告,否决了宋忠平
【763评论】【2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