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印度加入五常,哪国会被“踢”出?美俄看法罕见一致,中国一票否决!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本是1945年二战结束时定下的格局,那时美苏英法中五国主导世界,宪章一签,否决权就成了他们的专属工具。八十年来,这套机制虽饱受诟病,却稳如磐石,因为任何变动都得全体五常点头。印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试探这条红线,起初是低调游说,渐渐转为公开施压。 2023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英国,跃居全球第五,制造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吸引外资如潮水般涌入。人口红利加上年轻劳动力,让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越发举足轻重。航天领域更是不遑多让,2013年火星探测成功,成本仅7500万美元,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不只技术炫耀,更是国家实力的无声宣言。印度这些年没少在国际舞台刷存在感,从维和部队派驻到气候谈判发声,都在积累筹码。可席位有限,新增就得调整旧有,谁先动刀子,谁就得咽下苦果。这里面藏着大国间的微妙算盘,牵一发而动全身。 印度入常的呼声高涨,根基在于它对现有格局的不满和自身潜力的自信。十四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让它在贸易谈判中底气十足,2024年出口额逼近5000亿美元,纺织品和软件服务风头正劲。军事实力也稳步提升,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下水,核潜艇项目推进,边境部署的苏-30战机巡逻频繁。这些硬实力,让印度在G20和金砖机制中频频发声,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益。 历史上,它曾六次正式或非正式申请入常,每次都卡在程序关口。2005年,它拉上日本德国巴西组G4联盟,提议增至十一个常任席位,自己稳占一席。可改革草案一出,就被五常的条件层层缠绕。印度坚持要否决权,否则宁可不入,这点上它寸步不让。现实中,席位扩张不是零和游戏,但资源有限,总得有人让道。分析家们常把目光投向欧洲两老,英法虽有历史包袱,却在当代事务中分量渐轻。印度若真上位,调整矛头很可能直指那里,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全球影响力对比的理性推断。 英法作为二战元老,席位本是殖民时代遗留的荣耀,可如今风光不再。英国脱欧后,经济增速徘徊在1.5%左右,伦敦金融城虽仍是枢纽,但欧盟市场流失让它在贸易规则制定中声音弱化。2024年,英国军费占GDP仅2.1%,远低于美国的3.5%,海外基地收缩,影响力局限于北约框架。 法国情况类似,马里和中非维和撤军后,非洲大陆的“后院”变前院,马克龙政府忙于国内罢工和预算赤字,全球议题上多是跟在美国身后。两国在安理会表决中,越来越依赖美俄的节奏,独立提案鲜有通过。假如印度以新兴经济体身份叩门,英法就成了最易调整的对象,因为它们的否决权已更多象征意义,而非实际威慑。国际观察人士指出,改革若启动,欧洲席位整合是必然趋势,或许合并为一个,或让渡给亚非拉代表。这不是惩罚,而是时代变迁的镜像,旧贵族得学会分享舞台。 美俄在印度入常问题上,立场出奇同步,尽管两国在乌克兰和叙利亚上针锋相对。这种一致,主要体现在对“踢出”对象的默契上。华盛顿支持印度上位,但前提是无否决权,以免稀释自身控制力。拜登政府多次表态,视印度为印太战略支柱,2023年G20峰会上甚至公开背书。 可私下,美方担忧新成员会搅乱中东决议的节奏,尤其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则更务实,拉夫罗夫外长2023年底访印时,重申支持,但强调整体平衡,莫斯科不愿南亚多出一股独立力量抢军售市场。两国都默认,英法是最现实的让位者,因为欧洲老将已难扛新兴挑战。这种罕见默契,源于对现状的守护:美国怕多极化太快,俄罗斯忌惮盟友阵营动摇。2024年联合国大会,美俄代表在侧线会晤中交换意见,焦点直指席位调整的欧洲端,这让印度推进之路多了层不确定。 中国的一票否决,像一道坚实屏障,挡住仓促改革的冲动。作为亚洲唯一常任席位持有者,北京坚持“一席原则”,认为新增会破坏区域平衡。2024年8月,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会议上,直言改革须共识为基础,反对单方面扩张。印度中印边境摩擦未消,北京自然警惕德里借机扩大话语权。更深层看,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已在发展中国家树起新旗帜,不愿安理会稀释其影响力。历史上,印度申请六次,中国每次都投下反对票,2025年7月的传言虽被辟谣,但程序上任何宪章修改都绕不开这一关。这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国际秩序的责任担当。
今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说这一轮科技牛,A股也会诞生科技七姐妹,到2027年:
【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