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脱下长衫盖在了女尸身上并且将女尸挪到一旁安葬,谁知道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信源:百度百科——马铎;《裨史汇编》卷二十五,清·纪昀纂 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至今还能看到一行字:“永乐九年会试第一甲第一名马铎”。要是知道这状元郎当年赶考的经历,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成功看似靠“奇遇”,其实早藏在平日里的选择里。 1411年春天,45岁的马铎又一次背着行囊往京城赶。 搁现在就是妥妥的“大龄考生”,可他不服输——出身福建长乐的农家,从小就靠在田埂上写树枝认字,前几次落榜没打垮他,这次揣着母亲塞的硬面饼,穿着鞋底快磨透的草鞋,还是要去搏一把。 走到半道上,太阳毒得能晒脱皮,他却突然停住了。路边草窠里躺着个女子,衣衫破得遮不住身子,尸体已经开始腐烂,苍蝇嗡嗡围着转。 同行的人要么捂鼻子绕路,要么假装没看见,马铎却蹲了下来。他摸了摸身上,就一件像样的青布长衫,那是他赶考时撑体面的衣服,犹豫了几秒还是脱下来,轻轻盖在女尸身上。 没工具,他就用双手刨土,地里的石头硌得手心流血,汗珠子滴进土里,终于挖了个浅坑,把人埋好。 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他只能在荒郊野岭找地方落脚。远远看见一点灯火,走近是间茅屋,开门的是个素衣少妇,没多问就请他进去,还端来热乎的荷叶汤。 饭后少妇随口吟了句诗:“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无声鼓子花”,马铎没太懂,累得倒头就睡。 第二天醒过来,他懵了——哪有什么茅屋?自己明明躺在一座孤坟旁边,身上盖着的还是昨晚那件沾了土的长衫。他琢磨着是做梦,可那句诗却记牢了,只能拍拍土继续赶路。 走了没多远,又遇上个挑柴的农妇拦路,说要考他对对联才能过。 上联是“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马铎盯着自己脚上的破鞋,正琢磨怎么对,抬头一看,农妇居然没影了。 这一路的怪事,让他心里犯嘀咕,可赶考的事耽误不得,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等进了殿试考场,永乐帝亲自出题,第一题就让他心里咯噔一下——“风吹不动铃儿草”,要对下联。 马铎脑子里突然蹦出那句“雨打无声鼓子花”,想都没想就答了出来。皇帝点点头,又出一联“日照精忠,丹心一片归汉室”,他又想起农妇那句“青鞋绣菊”,琢磨着用郭子仪“三朝元老”的典故,对出“风摇逊节,白首三朝事唐家”。 这两联对得又快又准,皇帝当场拍板:“就是他了!”放榜那天,马铎的名字挂在最上面,45岁的老书生,终于成了状元。 后来有人说,那茅屋少妇是女尸报恩,农妇是神仙考验,可马铎自己心里清楚,要是当初没停下埋了那具尸体,就算遇到再多“奇遇”,也未必能答好那些题。 中了状元的马铎,没飘。他先是在翰林院编书,后来去国子监教书,看到寒门子弟跟不上进度,就把学生按基础分班,因材施教,不少穷书生靠这机会读上了书。 永乐十五年北方发大水,他主动去灾区,踩着泥巴走遍十几个县,回来就跟皇帝建议免了灾区三年赋税,还开仓放粮。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留守京师时,积压了三百多件案子,有的拖了半年没结果。 他定了规矩:普通案子五天内结案,重大案子不超过十天,天天泡在案卷里,硬是把积案全清了,老百姓都叫他“马青天”。 根据福建长乐县志记载,他后来还把自己的津贴分给贫困的同窗,一辈子过得俭朴,去世后家乡人为他立了“仁士祠”。 现在再看马铎的故事,那些“奇遇”更像后人编的佳话,真正让他成功的,是45岁还不放弃的韧劲,是看到陌生人曝尸荒野时的不忍,是当了官还想着老百姓的实在。 就像他常说的“读书先做人”,有时候你做一件好事,没想过要回报,可这份善良,早就在不知不觉中,为你铺好了路。 要是你在当年的路上,会像马铎那样停下来吗?其实不管是赶考还是过日子,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每次选择时,你心里的那份温度。
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
墨香染时光
2025-10-04 20:38:50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