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地震,考验美国、印度、日本、乌克兰的时候到了。真正有危险的时候,这些盟友一

玉龙吟风梦九霄 2025-10-04 10:46:11

菲律宾地震,考验美国、印度、日本、乌克兰的时候到了。真正有危险的时候,这些盟友一个都没有露头的。 9 月 30 日 21 时 59 分的震动,让宿务省北部瞬间陷入混乱。山体滑坡阻断了主要公路,巨石砸毁了过往车辆,成为救援队伍难以逾越的障碍。 截至 10 月 2 日,死亡人数上升至 72 人,294 人受伤,余震次数已超过 2400 次。 宿务省、莱特省多地断电,政府大楼与校舍被迫暂停使用,民众挤在临时避难所里,急需饮用水、帐篷与药品。 菲律宾国家减灾委紧急发出求助信号,这份期待首先投向了近年往来密切的国家。 美国的回应带着明显的落差。 作为菲律宾防务条约的签署国,其提供的援助仅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落实 1380 万比索,换算后不足 25 万美元。 这笔资金甚至无法修复一处被滑坡损毁的乡村道路,与此前 5.58 亿美元的 F-16 战机军售订单形成刺眼对比。 美方表态中强调 “菲律宾应先依靠自身力量”,而那些曾频繁在南海海域联合巡航的军舰,并未出现在运送救援物资的航线中。 日本的反应同样迟缓。 就在地震前两周,菲日《互惠准入协定》刚正式生效,允许日本自卫队常态化进驻菲律宾军事基地。 此前日本已提供价值 2.3 亿美元的雷达系统和 5 艘巡逻艇,但这些装备在地震中毫无用武之地,雷达因断电沦为摆设,巡逻艇仍闲置在军港。 面对菲律宾的求助,日方以 “国内重建优先” 为由推迟物资支援,承诺的 500 万美元援助直至灾后数日仍未落地。 印度的援助停留在过往的承诺里。 今年早些时候,印度刚向菲律宾交付 7 架搭载监视雷达的直升机,宣称强化其海域监控能力。但当地震发生后,这些被寄予厚望的装备既未能参与灾情勘察,也未转化为实际救援力量。 印度官方仅通过外交渠道表达慰问,未提及任何具体援助计划,那些曾在联合军演中展现的协作能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见踪影。 乌克兰的处境使其难以提供实质支持。 自身持续的冲突导致资源紧张,面对菲律宾的灾情,只能通过社交媒体转发消息表达关切,无力参与跨国救援。这种局限或许在意料之中,却也让菲律宾所谓的 “多边协作网络” 显得更加脆弱。 与这些回应形成对照的是,中国驻宿务总领馆在震后一小时就发布安全提醒,公布多国领保协助电话,外交部全球应急热线 24 小时待命,确保在菲中国公民安全的同时,也为当地救援提供必要支持。 这种快速反应延续了长期以来的合作传统,与那些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形成鲜明差异。 这场灾难撕开了 “盟友关系” 的表象。菲律宾此前曾允许多国军舰停靠苏比克湾,推动南海军事化布局,试图借外部力量强化自身立场。 但地震中的现实表明,军事协议与装备援助无法转化为灾难来临时的支撑。那些被当作 “后盾” 的国家,在非地缘利益相关的危机面前,往往选择袖手旁观。 救援仍在继续,菲律宾民众在清理废墟的同时,也在重新审视所谓的 “伙伴关系”。 真正的支持从不写在军事条约里,而是体现在灾难发生后的每一次及时响应中。这场地震带来的伤痛终将愈合,但它留下的启示清晰可见:国与国之间的联结,唯有扎根于相互扶持的真诚,才能在风雨来临时真正经得起考验。

0 阅读:115

猜你喜欢

玉龙吟风梦九霄

玉龙吟风梦九霄

玉龙吟风梦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