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双料学霸李永乐,毕业后两次面试被名企拒绝,转身到北京人大附中应聘物理老师,校长看到桌上厚厚的简历,问道:“你这个高材生,为何甘愿到我们这里当老师,我怕留不住你这条大鱼呀!”没想到李永乐的一句话回答,却让校长哭笑不得。 李永乐的学历履历足以让多数求职者艳羡。受教师父亲影响,他从小对物理产生兴趣,高中时拿下全国物理竞赛冠军,直接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系,还修了经济学双学位。 研究生阶段,他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深造,求学期间就已在北京一家培训学校兼职任教,录制的网络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小有名气。这样的背景,让他毕业时顺理成章将目光投向知名企业。 两次面试碰壁的经历,并未让他陷入迷茫。 第一次面试某电子公司,当被问及对加班的态度,他坦诚表示无法接受无休止的加班,认为健康与生活同样重要。 第二次面对金融公司面试官关于炒股经验的提问,他如实回应自己并不精通,只是偶尔凭喜好选择。 这些直白的回答让他错失机会,却也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倾向 —— 比起复杂的职场规则,他更享受传递知识的过程。 父亲的提醒让他豁然开朗。 那位一辈子教物理的老人没有讲太多道理,只是提及他口才好、懂教学,或许更适合回到讲台。 这个建议点醒了李永乐,他整理好包括竞赛获奖证书、学术论文在内的厚厚一摞简历,走进了人大附中的校门。 校长看到简历上的北大、清华印记,第一反应是惊讶,担心学校 4000 元的月薪留不住这样的人才,才有了那句关于 “大鱼” 的疑问。 面对校长的顾虑,李永乐的回答简单直接:“我就想讲讲物理,别的我真不感兴趣。” 这句话让校长既意外又动容,哭笑不得间,看到了这个高材生身上不掺杂质的热爱。 他顺利入职,很快在课堂上展现出独特的教学天赋。 他不用 PPT,仅凭一支粉笔,就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拆解成生活里的常见场景,公交车急刹车的惯性、烧水壶的热传导,都能成为讲解的素材。 在人大附中的讲台前,李永乐扎下了根。 2014 年起,他开始系统制作物理课程视频,《200 道物理学难题》《北京市力学竞赛精选》等内容陆续产出。 2015 年,他在哔哩哔哩发布第一个教学视频,用生动的比喻讲解物理原理,逐渐积累起人气。 2017 年,一段他讲解闰年原理的旧视频被网友转载,全网播放量突破千万,这让他意识到科普的价值,随后入驻西瓜视频,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 他的教学成果不断显现。 2018 年 10 月,他带领学生参加第 35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两位学生均斩获一等奖。十几年教学生涯里,经他辅导的学生中有 300 多人考入清华北大,20 多人在物理竞赛中获奖。 网络上,他的科普视频覆盖物理、数学、经济学等领域。 从 “冠状病毒如何致病” 到 “庞加莱猜想的价值”,内容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截至 2024 年 2 月,他在西瓜视频和抖音的粉丝数均突破 1700 万,哔哩哔哩粉丝也超过 337 万。 这些成绩背后,是他对初心的坚守。 他联合平台推出公益课程,让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还多次实地考察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2021 年,他获评 “2021 北京榜样” 年榜人物;2023 年,当选第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继续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发挥作用。 从职场碰壁到成为学生心中的 “物理男神”、网友眼中的 “科普大神”,他的经历印证了热爱对职业选择的指引。 当年校长担心留不住的 “大鱼”,最终在教育的海洋里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疆域。 李永乐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反转,却用最朴素的坚持告诉人们,职业的价值从不只由薪资或名气定义。 那份 “就想讲讲物理” 的纯粹,让他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更在科普领域开辟出广阔天地,成为无数人眼中 “良师” 的模样。
清华北大双料学霸李永乐,毕业后两次面试被名企拒绝,转身到北京人大附中应聘物理老师
文人学社
2025-10-04 09:5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