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9月29日报道:“由于担心一旦与中国爆发战争,导弹库存将不足,五角大楼希望导弹制造商将12种关键武器(例如爱国者拦截弹、SM-6、LRASM、JASSM、PrSM)的产量提高一倍或四倍。导弹的制造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洛克希德、雷神等增加员工,扩建工厂。供应商询问如何在6-24个月内实现2.5倍产量;私人资本和许可选项已列入考虑。” 但导弹这东西不是面包,不是想开足机器就能随便造。行业里的人都清楚,一枚导弹从零件到成品,完整周期得两年以上。这个时间差让五角大楼坐立难安,他们催着制造商赶紧想辙。 洛克希德已经动起来了,公司一边扩建工厂,一边四处招人填补岗位。雷神的动作更直接,连退休的老员工都被请回了生产线,老手的经验能省不少磨合时间。这些巨头的忙碌背后,是整条供应链的集体焦虑。 下游的供应商们正对着订单发愁,他们收到的灵魂拷问很具体:怎么在6到24个月里把产量做到原来的2.5倍?这个要求简直是逼着行业打破常规,毕竟平时的产能爬坡都是按年计算的。 有人开始琢磨新路子,私人资本的介入被摆上了桌面,技术许可生产也成了备选方案。五角大楼显然想放手一搏,他们太清楚库存见底的后果有多严重。 数据能说明问题的紧迫性。就说被寄予厚望的爱国者导弹,它现在的年产量也就600枚左右,就算使劲儿增产,顶破天能到650枚。而美军目前的库存量只剩巅峰时期的25%,这点家底别说应对大规模冲突,连持续援助盟友都捉襟见肘。 产能卡脖子的地方藏得很深。爱国者导弹飞行最后阶段的寻标器,全靠波音公司供应。波音去年就想着把寻标器产量提30%,但新生产线要到2027年才见效,现在手里刚交付第5000个,根本跟不上需求。 材料短板更让人头疼。这些精密武器里藏着不少稀土这类关键元素,缺了它们,再先进的设计图也只是废纸。波音的寻标器工厂就算盖好了新厂房,没有核心材料照样玩不转。 盟友的助力也没那么快到位。美国早就想让日本三菱重工帮忙增产爱国者,计划让其年产量从30枚提到60枚。可日本那边不仅缺寻标器,建厂房还得花数千万美元,补贴又只适用于本土装备,这增产计划直接卡了壳。 这波增产潮其实早有伏笔。俄乌冲突已经给美军上了一课,持续的武器援助把库存掏了个空,也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当时洛克希德就把标枪导弹产量翻了倍,海马斯火箭炮产量提了60%,但还是跟不上消耗。 五角大楼去年公布的国防工业战略就明确了方向,他们要砸钱解决化学品、微电子这些基础领域的短缺,光国防生产法案资金就安排了4亿美元。2025财年的8498亿美元预算里,377.3亿美元专门划给了这个战略,其中七成多都流向了导弹和弹药。 美军的焦虑里藏着双重担忧。一方面是库存见底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是生产周期的无奈。等真有冲突信号再增产,两年的制造周期足以让局势彻底失控。 军火商们倒成了隐形赢家。洛克希德的股价年初至今涨了36%,通用动力和雷神也跟着水涨船高,订单暴涨让这些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赚钱归赚钱,产能瓶颈可不是靠股价就能突破的。 有人把这波操作比作“临阵磨枪”,这话不算夸张。美国陆军6月刚签了45亿美元的导弹合同,想靠钱催出产能。可生产线扩建、员工培训、供应链协调哪样都要时间,急不来也快不了。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工业基础的断层。那些高精尖的零部件生产,早就形成了固定的产业生态,不是想扩就能扩的。就像高超音速武器需要的特殊材料,全球没几家能稳定供应,这可不是建个新工厂就能解决的。 五角大楼的增产计划,本质上是在为过去的“透支”买单。常年的对外援助、对工业基础的忽视,终于在潜在威胁面前显露出了恶果。现在的加急生产,更像是一场补救措施。 只是这场补救能不能赶在需要之前见效,谁也说不准。导弹产能的爬坡曲线摆在那里,供应链的短板明明白白。美军想靠短期冲刺补上几年的亏空,难度堪比登天。 官方信源:财联社《五角大楼公布军工战略:将大规模增加导弹和炮弹产量》
中国在解放台湾的战争中,美国一定会插手,而中国的这场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不可能向朝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