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特朗普宣布:从10月1日起,除非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在美国破土动工建造工厂,否则将对所有进口品牌和专利药品征收100%的关税,留给全球药企的时间只剩下短短几天。 美国制药业曾经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上世纪中期本土工厂覆盖大部分生产需求。但随着成本上升,企业逐步将生产线转移海外,导致如今70%以上品牌药品依赖进口。常用原料如布洛芬和氢化可的松,90%来自中国和印度。这种依赖在疫情中暴露风险,供应链中断造成药品短缺,医院库存紧张。政府多次推动供应链回流,但效果有限,企业优先考虑利润。药品被视为国家安全关键领域,与芯片和石油并列,需要减少对外依赖。这次政策旨在通过关税强制生产本土化,避免未来供应中断。全球医药链条已形成多年,中国供应原料,印度专注仿制药,欧洲负责研发,难以快速调整。 特朗普于9月25日在Truth Social平台发布消息,宣布从10月1日起,对进口品牌和专利药品征收100%关税,豁免条件为制药公司已在美国开始建厂,包括破土动工或在建项目。这一政策不针对仿制药,后者利润薄,易受关税影响导致短缺。宣布后,全球药企迅速响应,强生承诺投资550亿美元在美国扩建设施,葛兰素史克计划5年内投入300亿美元,礼来制药宣布兴建4个生产基地。这些承诺旨在保留美国市场份额,避免关税打击。政策细节要求企业提交建厂证明,如施工许可,海关据此征收费用。欧盟和日本因贸易协议,关税上限为15%,英国未达协议面临全额征收,政府紧急谈判求情。特朗普过去推动零关税控制药价,如今加征形成对比,可能推高成本转嫁消费者。 这一举措源于长期供应链担忧,将药品列为国家安全要素。药企高管召开紧急会议,评估影响,调整策略。关税针对品牌药,泛药豁免减轻部分冲击,但原料仍依赖进口,建厂需3至5年完成,短期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医保系统支出增加,患者用药负担加重。全球影响延伸到盟友,欧盟药企寻求澄清,确保15%上限适用,日本企业提交建厂计划。英国药企压力大,政府代表与美方讨论临时协议。政策与降药价目标矛盾,企业指出零关税曾避免成本上升,如今回流优先于患者利益。产业链复杂,强制调整如转动锈蚀齿轮,成本难降。 药企投资承诺后,建厂需时,期间进口依赖持续,关税导致价格翻倍。美国消费者面对更高药费,医院调整预算应对短缺。盟友分化,欧盟和日本利用协议维持低税率,英国继续谈判。整体调整缓慢,原料海外供应不变,市场混乱加剧。政策推动回流,但药价矛盾突出,效果待观察。投资者反应谨慎,印度制药股小幅下跌,泛药出口暂不受影响,但未来不确定性增加。
9月26日,特朗普宣布:从10月1日起,除非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在美国破土动工建造工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02 22:58:32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