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俄乌冲突”持续至今,虽然乌克兰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在军事援助方面不断增强,但俄罗斯也并没有完全处于下风。 随着俄罗斯军队成功夺取了阿夫季夫卡市这一战略重镇,并一举歼灭了大约1500名乌克兰士兵,胜利的天平似乎逐渐向俄罗斯倾斜。 西方显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因此又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尤其是炮弹和其他弹药的供应。 西方国家的军工厂在全力生产乌军所需的武器装备,订单络绎不绝,这无疑让俄罗斯处境更加复杂。 从根本上来说,“俄乌冲突”能持续到今天,最大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的持续援助。 正是由于他们对乌克兰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军备和弹药上的供应,使得乌军能够保持战斗力。 而这种支持对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反而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西方国家不仅大力支援乌克兰,而且对一些试图与俄罗斯开展经济和军事合作的国家进行制裁,这无疑是让俄罗斯倍感压力的地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2月18日通过《Alrabiya》网站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他表示,“如果俄罗斯崩溃,那么将会带来比当前战争更加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灾难。” 梅德韦杰夫强调,试图将俄罗斯逼回到1991年的边界,只会导致一场涉及战略核武器的大规模全球战争。 梅德韦杰夫的言辞显得尤为强硬,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局势进一步恶化,俄罗斯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目标可能会锁定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这四个国家。” 显然,这样的言论让西方国家难以接受,但接受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俄罗斯是否真的会付诸实践,因为核武器的按钮掌握在俄罗斯的手中,这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当梅德韦杰夫提到这四个国家时,大家不禁联想,尤其是美国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这样的名单上。 这些威胁绝不是空口无凭的,俄罗斯明确点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乌克兰,这些国家背后有着西方对乌克兰军事支持的核心力量。 具体来说,这四个国家恰恰是西方援助乌克兰体系中的三大支柱:美国是总指挥,英国是最激进的先锋,而德国则是经济支持的主要推动者。 正因如此,俄罗斯特别强调这些国家,意味着它把威胁精准地指向了乌克兰背后的关键支持者。 事实上,俄罗斯在过去的几次冲突中一直表现得相对克制。 例如,在克里米亚大桥遭到炸毁后,尽管事态十分严重,俄罗斯并没有立刻做出军事回应。 同样,莫斯科遭遇无人机袭击时,也没有选择立刻动用核武器。这样的克制,反映出俄罗斯并没有轻易触碰核武器按钮。 这也恰恰说明,当前俄罗斯的强硬言辞,实际上更像是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应激反应,而非主动挑起冲突。 这类言辞威胁的核心策略就在于“模糊性”。梅德韦杰夫作为安全高官,虽然言辞激烈,但他并不是最终决策者。因此,他的讲话有时会超越俄罗斯官方的审慎立场,直接放出一些强硬言辞,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种“压力测试”。 普京则依旧保持着冷静和稳重的战略决策者形象,这种角色分工确保了俄罗斯的威胁既强硬又不失理智。在这种情况下,外界对俄罗斯的意图就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只能从最坏的可能性去评估,从而陷入不确定性和行动迟缓的困境。 这种“通过话语来施压”的威慑手段,实际上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回顾2024年,梅德韦杰夫在一次非核武器威胁后,西方确实暂时推迟了一部分远程导弹的交付。 这种做法对俄罗斯来说是一种成本极低的博弈策略,而它的回报可能极为高昂。实际上,这更像是俄罗斯在相对弱势时的一种“保命”招数,尽可能在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心理博弈来争取时间和空间。 简而言之,梅德韦杰夫的“末日言论”并非单纯的进攻号角,而是一场复杂的心理战。 通过精准选择威慑目标,并巧妙运用战略模糊性,俄罗斯试图弥补常规军事力量的不足。 虽然这些话听起来极为激烈,但它们的核心更多是出于防御性考虑,目的是让对方在面对不确定威胁时做出谨慎反应,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俄罗斯情报部门发现,在乌克兰背后,不仅仅有北约,还有一个隐藏的势力!俄罗斯情报部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