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正式宣布了!德国大转向:告别“韬光养晦”。 当地时间9月25日,

高干评世界 2025-09-29 20:43:12

德国正式宣布了!德国大转向:告别 “韬光养晦”。 当地时间 9 月 25 日,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太空大会上的表态,给欧洲乃至全球安全格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350 亿欧元的太空安全投入,这笔钱差不多是德国去年民生福利支出的五分之一,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这个战后一直奉行 “防御性国防” 的国家,彻底扔掉了 “韬光养晦” 的标签,摆出了要在太空领域争话语权的架势。 9 月 25 日当天下午,德国太空司令部在科隆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具体计划时间表。 2026 年底前,要完成两颗军用侦察卫星的发射,实现对欧洲及周边区域的全天候监测; 2028 年建成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基站,摆脱对美国 GPS 的依赖;2030 年前组建 “太空防御作战分队”,配备反卫星干扰设备和碎片清理技术。 司令部负责人现场展示了卫星模型,却被记者追问 “核心部件是否依赖进口”,对方仅含糊回应 “正推进国产化”,未给出明确答案。 9 月 26 日,德国联邦议院预算委员会召开紧急听证会,讨论 350 亿欧元的资金分配。 社民党议员科恩提出质疑,认为 “将民生支出的五分之一投入太空,会挤压教育、医疗预算”,当场拿出数据: 德国 2024 年民生福利总支出约 1750 亿欧元,350 亿欧元相当于 20%,而目前德国中小学教师缺口达 3 万人,公立医院床位紧张问题尚未解决。 基民盟议员则反驳,称 “太空安全是未来国防的核心,现在不投入,以后会更被动”,双方争论近 3 小时,最终仅通过 “分三年拨款” 的初步方案,具体细节需下月再议。 9 月 27 日,德国本土航天企业伊萨尔航天公司接到军方订单,负责研发新型运载火箭。 这家企业今年 4 月曾因 “光谱 - 1” 火箭发射失败名声受损,此次拿到的订单金额约 28 亿欧元,要求 2027 年前完成火箭首飞。 伊萨尔航天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目前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材料仍需从美国采购,“国产化率约 40%,2028 年前争取提升到 60%”,这意味着至少未来两年,德国的火箭发射仍受制于外部供应链。 9 月 28 日,欧盟委员会就德国的计划表态,称 “支持欧洲国家加强太空合作,但需符合欧盟整体战略”。 欧盟内部随即出现不同声音:法国航天部门表示 “愿与德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合作,但需共享主导权”; 意大利则提出 “应优先推进欧盟现有‘哥白尼’地球观测计划,而非单独搞项目”; 西班牙直接明确 “将继续与美国 SpaceX 合作,确保卫星通信稳定”。 当天,欧盟内部流出一份非正式调查,显示仅 4 个欧盟国家明确支持德国主导的太空计划,其余国家要么持观望态度,要么倾向与其他伙伴合作。 9 月 29 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声明,对德国的计划表达 “担忧”。 声明中提到,德国若部署具有攻击性的太空设备,将 “破坏太空安全平衡”,俄罗斯会 “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外界注意到,俄罗斯近期已加快 “树冠” 太空监测系统的部署,该系统可实时跟踪低地球轨道卫星,此前曾多次监测到德国军事卫星的轨迹。 同一天,国际太空安全组织发布报告,指出 “德国的投入可能引发欧洲太空军备竞赛,2025 年已有 3 个欧洲国家计划增加太空军事预算,总额超 100 亿欧元”。 10 月 1 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试图为计划降温。 她表示 “350 亿欧元投入是长期规划,会优先保障民生需求”,同时强调 “德国的太空计划不针对任何国家,旨在维护欧洲安全”。 但这番表态未能平息争议,德国民间发起线上请愿,要求 “公开太空计划的具体民生影响”,仅一天就收集到超 10 万个签名。 当天,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布分析,认为 “若太空计划的国产化进展不顺,350 亿欧元可能有近一半用于进口技术,实际自主研发效果会大打折扣”。 从 9 月 25 日宣布计划到 10 月 1 日的一周内,德国的太空战略转向已显露出多重挑战。 资金分配引发国内政治分歧,技术短板依赖外部供应链,欧盟内部难以形成统一立场,还可能引发与俄罗斯的太空安全对抗。 350 亿欧元的投入看似庞大,却要同时应对自主研发、国际合作、国内平衡等多重问题。 德国想告别 “韬光养晦” 在太空领域立足,眼下的每一步都需谨慎,毕竟太空战略的落地,不是靠一次高调宣布就能实现,而是要靠技术突破、共识凝聚和风险管控的实际行动。 信源:德国防长:斥资350亿欧元强化太空军备——2025-09-26 18:25·中国青年报

0 阅读:77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