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一个身材矮小的木匠走进苏联红军征兵点,成了一名火头兵。 谁也没料到,不到一年,这个 41 岁的老兵会在苏德战场创奇迹。 他叫谢苗・诺莫科诺夫,长着张易被认成中国人的脸,却是实打实的俄罗斯通古斯族人。 通古斯族多为黄种人,谢苗家族世代住远东林区,长相带东亚轮廓。 七岁起他跟父亲进山打猎,十米外能看清松鼠爪印,十五岁成村里最会打狍子的人,“鹰眼” 名号就此传开。 后来猎物少了,他学木匠活,刨子锯子用得熟,可走在路上总习惯观察树顶飞鸟、草丛动静,这本能后来救了他和战友。 1941 年 6 月,德军入侵时,谢苗正给邻居打衣柜。 听见征兵广播,他放下刨子就去报名,因身高不足 1.6 米,被分去炊事班。 第一次煮甜菜汤,按通古斯习惯少放盐,全连没人喝;蒸黑面包火候没掌握好,外皮太硬。 班长只好让他去卫生排抬担架,前线伤员多,他和战友一天跑十几趟,鞋磨破裹布,肩膀压红肿,却从不喊累,路过阵地总盯着士兵的步枪看 —— 那比猎枪沉,准头更好。 1941 年 8 月的下午,谢苗命运被改变。 他和战友抬两名伤员转移,到桦树林时听见草叶响。 他让战友停下,猫腰往前挪,透过树缝看见个德军趴在草堆里,枪口对着担架。 谢苗冲过去抓起身旁牺牲士兵的莫辛纳甘步枪,凭打猎手感瞄准扣扳机,德军当场倒地。 战友都看愣了,这事很快传到营长那,当天下午谢苗被带去狙击连,对着 100 米外靶子三发全中。 狙击连训练更苦,每天趴地上练瞄准四小时,手臂酸得抬不起。 谢苗却不觉苦,打猎时他能在雪地里蹲一天等猎物,耐性正好用上。 教练教算风速、测距离,他很快掌握,还琢磨出窍门:看草叶倾斜度判风速,听子弹声辨敌人位置。 训练结束,他用狙击枪打中 200 米外罐头盒,连长拍他肩说 “你是天生的狙击手”。 1941 年 10 月,谢苗第一次上狙击阵地。 瓦尔代高地秋天冷,他裹毛毯趴在战壕里,盯山下德军据点。 连续三天见德军军官在据点外抽烟聊天,第四天早上,一辆吉普开来,下来个戴少将肩章的人。 谢苗屏住呼吸调瞄准镜,等少将停下,扣动扳机,少将应声倒地。 德军乱作一团,谢苗趁机转移,连里给记三等功。 1941 年底,谢苗已击毙 160 多个德军。 《祖国报》记者采访他,他只说 “我就是瞄准了,开枪”。 报社把他照片登头版,苏联指挥部给发列宁勋章,颁奖时将军问要啥奖励,他说 “给我一把更好的枪”。 德军盯上他,悬赏 1 万马克,还派两名王牌狙击手来。 谢苗早准备,在树林放假人,躲树后等德军狙击手开枪,立刻辨出位置,让战友从侧面击毙一人,另一人逃跑时被他狙杀。 1942 年秋,谢苗又立功。 德军偷袭远东苏军野战医院,他在附近休整,听见枪声就冲过去。 医院只有几个卫兵,挡不住德军,谢苗爬上天台找隐蔽处,瞄准冲在最前的德军指挥官。 枪响后指挥官倒地,德军没了指挥进攻变慢,苏军主力赶到击溃敌人。 这次他击毙 12 个德军,保住 200 多伤员和医护人员。 1945 年 5 月德国投降,谢苗已是连级狙击手,共击毙 294 名德军。 他没回家,跟着远东军去中国东北打日本关东军。 东北山林像他家乡,凭地形优势狙击日军,一个月击毙 15 人。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他在沈阳城外阵地听见广播,把枪放一边坐地上笑,终于能回家做木匠活了。 回到苏联,谢苗拒绝部队挽留,带两枚红星勋章、一把定制狙击枪回远东小村。 他重新拿起刨子,给村里学校打桌椅,偶尔带孙子进山教认动物脚印。 村里人都知他是英雄,他却从不提战场事,见墙上列宁勋章时,才轻声说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信源:1941年,一个身材矮小的木匠加入了苏联红军...来自宋墨鸢——微博-宋墨鸢
1941年,一个身材矮小的木匠走进苏联红军征兵点,成了一名火头兵。 谁也没料
高干评世界
2025-09-28 22:42:19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