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得好好看清自己的处境。如果不想把自己搞垮,就得明白一个硬道理,几百年来,你们的扩张靠的不是什么过硬的军事或技术实力,而是历史积累的体量和技术红利。几百年来,扩张看似强大,其实是借了别人的力。 俄罗斯的扩张史就像一场漫长的"借力游戏"。从莫斯科公国时代开始,这个国家就擅长利用周边势力的矛盾——当波兰立陶宛联邦内斗时吞并乌克兰,当奥斯曼帝国衰落时夺取黑海沿岸,甚至在中国清朝虚弱时强占外东北。这种扩张模式的核心不是自身有多强,而是总能找到更弱的对手。 就像老话说的"柿子专挑软的捏",俄罗斯的领土增长往往发生在邻居们自顾不暇的时候。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看似提升了技术实力,但真正让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的,是它从瑞典手里抢来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以及从土耳其手里夺得的黑海控制权——这些关键地缘优势,本质上都是"借"来的。 这种"借力扩张"的模式在19世纪达到顶峰。当拿破仑战争拖垮整个欧洲时,俄罗斯趁机把手伸向了高加索和中亚;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后,俄罗斯通过《瑷珲条约》轻松拿走了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种扩张方式有个致命弱点:当全世界都变强了,俄罗斯就找不到足够多的"软柿子"可捏了。 苏联时期的扩张更是将这种模式发挥到极致。表面上看,红色帝国的钢铁洪流所向披靡,但实际上它的技术优势主要来自德国战俘和西方间谍带来的知识,军事力量则建立在东欧卫星国的牺牲上。 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人们突然发现:这个超级大国的工业体系里,超过40%的关键设备来自西方技术转让;它的农业产量中,乌克兰贡献了25%的粮食。这种建立在"借力"基础上的强大,就像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退就原形毕露。 今天的俄罗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当它试图用传统方式"借力"时——比如通过能源出口控制欧洲,用军事干预影响周边国家——却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欧洲加速能源转型减少对俄依赖,乌克兰战争暴露出俄军装备的落后,连传统盟友白俄罗斯也开始讨价还价。 更讽刺的是,俄罗斯现在最依赖的"技术红利",竟然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核武库和航天遗产。这种吃老本的状态,就像守着祖产却不会赚钱的败家子,表面风光内里空虚。 要看清自己的处境,俄罗斯需要直面三个残酷现实:第一,它的地缘优势正在被全球化削弱——当北极航线开通,摩尔曼斯克港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当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西伯利亚的资源价值就打了折扣。第二,它的技术追赶越来越力不从心——2025年俄罗斯研发投入仅占GDP1.1%,还不到中国华为一家的研发经费。第三,它的外交影响力建立在能源武器上,但这种武器对亚洲买家效果有限,对欧洲又随着绿色能源普及而贬值。就像个只会用蛮力的拳手,发现对手都开始练太极了。 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俄罗斯从未真正完成从"借力扩张"到"内生发展"的转型。历史上每次技术飞跃(如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俄罗斯都是通过模仿或引进而非创新来参与。当世界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这种模式就玩不转了——你可以引进芯片生产线,但引不来硅谷的创新能力;可以购买无人机技术,但买不来完整的军工生态。俄罗斯也需要明白:靠别人施舍的繁荣,终究是镜花水月。 出路或许藏在两个看似矛盾的方向里:一方面要像中国那样保持战略自主,不把国家安全寄托在不可靠的盟友身上;另一方面要学习日本德国的技术立国,把资源从地缘博弈转向科技创新。 具体来说,俄罗斯需要把能源收入更多投入教育而非军备,用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吸引亚洲投资而非作为政治筹码,甚至可以考虑像新加坡那样,在特定领域(如核能、航天)做到世界顶尖。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俄罗斯曾经最擅长的"借力"策略,现在反而成了发展的枷锁;而它最不屑的"内生发展"道路,却可能是唯一的生机。当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靠别人的弱点获利。 俄罗斯若想避免重蹈苏联覆辙,就必须承认一个简单事实:真正的强大不是能抢多少地盘,而是能创造多少价值;不是能借来多少技术,而是能创新多少科技。
里海快干了。不是天灾,是人祸。伏尔加河的水,被俄罗斯拿去浇地、灌工厂、供城市
【59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