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

数学思维逻辑 2025-09-26 16:27:10

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口味偏清淡,不爱太重的调料。 2022年有数据统计,中国进口食品里俄罗斯货占比还不到3%,远比不上东南亚的15%和日韩的10%,这数字背后全是饮食习惯的鸿沟。 先说说最常见的俄罗斯巧克力,那甜度简直能齁得人嗓子发紧。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冬天冷得刺骨,吃这么甜的东西是为了快速补热量抗寒。 可咱们中国大部分地方没那么严寒,现在人更讲究健康,年轻人喝奶茶都要选三分糖、无糖,这种甜腻的巧克力只能让人尝个新鲜,根本成不了日常零食。 超市里的俄罗斯巧克力常常摆在货架角落,落一层灰,旁边的低糖进口巧克力反而卖得更欢,这就是口味差别的直接体现。 奶制品更是典型的例子,俄罗斯最大的乳业爱科牛集团前些年也进了中国市场,在西安开了专卖店,产品铺到了好几个省份的超市和电商平台,但去年全年对华出口量也就442吨,根本没打开局面,关键还是口味不对。 俄罗斯的牛奶、奶油奶味特别浓,甚至带着点牛羊的膻味,这在他们那儿是原生态的标志,可咱们中国人喝惯了经过调配的牛奶,追求的是温和顺滑的口感,一点杂味都受不了。 有南方消费者试过之后直说,喝一口就像直接站在牧场里,实在接受不了,北方人就算能勉强适应,也很少会长期买。爱科牛后来想拓展奶酪产品线,可想想那浓郁的味道,估计也难符合中国家庭的口味。 主食方面的冲突更明显,俄罗斯人天天吃的黑面包,在咱们这儿根本成不了主食。那种面包又干又硬,咬起来费牙,还带着发酵的酸味,咱们平时吃惯了松软的白米饭、馒头,就算是年轻人偶尔尝个新鲜,家里老人牙口不好,根本啃不动。 还有俄罗斯的面粉,筋度和咱们常用的完全不一样,用它包饺子容易破皮,蒸馒头又发不起来,主妇们试过一次就不会再买,毕竟做饭讲究顺手,谁愿意跟食材较劲。 腌制品和肉制品的口味也差得远,俄罗斯的腌黄瓜又咸又酸,咬一口汁水迸出来全是重调料味,咱们家餐桌上的小菜讲究清爽开胃,比如凉拌黄瓜、腌萝卜,都是淡口的,这种重口味腌货顶多当下酒菜,根本摆不上日常餐桌。 俄罗斯香肠倒是肉多,但里面加了大量香料,味道特别冲,咱们平时吃肉讲究鲜,要么炒要么炖,靠食材本身的香味提鲜,顶多放少许酱油、料酒,这种满是香料味的香肠和清淡的炒菜、汤粥根本不搭,自然没人愿意常买。 就算有少数俄罗斯食品能卖动,也是因为做了口味调整。比如俄罗斯蟹业集团卖的帝王蟹,本来活蟹和冻品在国内不好推广,后来他们改成750克的家庭装,还做了熟冻产品,不用复杂处理就能吃,这才进了大润发这些超市和高端餐厅。 可这样的例子太少了,大多数俄罗斯食品企业还在守着本土口味不放,根本没考虑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俄罗斯食品连包装上都没中文说明,净是俄文,消费者拿起一罐鱼子酱,翻来覆去找不到保质期和吃法,谁敢随便买回家给家人吃。 中国人买吃的向来谨慎,要么认熟悉的口味,要么看清楚说明,这种“看不懂”的食品,就算想尝试也犯嘀咕。 说到底,不是俄罗斯食品不好,而是没对上中国消费者的胃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俄罗斯的重口味、高热量食品是为了适应严寒气候,可咱们讲究的是鲜美清淡,追求食材本身的味道,这饮食习惯的差异可不是靠“进口”标签就能抹平的。 要是俄罗斯食品不学着减糖、去膻、调淡口味,就算物流再方便、包装再好看,也难在中国市场真正站稳脚跟。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逻辑

数学思维逻辑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