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厂商“玩套路”的好日子到头了,中国商务部突然甩出一记重拳。 进口量三年增 37%,价格却腰斩 。2022 至 2024 年上半年,美国通用接口芯片、栅极驱动芯片的这组数据,成了中国商务部 9 月 13 日深夜启动反倾销调查的关键依据。占全球 35% 份额的中国是该市场最大买家,这场调查正悄然改写全球模拟芯片格局。 11.6 亿颗到 15.9 亿颗的进口量增长,应伴随规模效应带来的温和降价,而美企近五成降幅已远超合理边界,部分型号倾销幅度甚至超 300%。这种 “以价换量” 策略直接冲击本土产业,不少国内厂商由盈转亏,公平竞争环境被严重破坏。反倾销本质是矫正价格失衡,而非封闭市场,旨在让竞争回归技术与成本的核心维度。 选择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 “基础核心部件”,既避开高端芯片领域的激烈对抗,又直击美企对华 40% 的营收基本盘。4 月实施的新原产地规则更提前设防 ——28nm 及以上芯片以晶圆产地为准,封死 “东南亚封装规避” 的退路,尽显 “规则先行” 的布局智慧。 对国产产业而言,这是 “机遇匹配” 而非 “政策投喂”。虽整体自给率仅 16%,但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国产比例已近 40%,圣邦股份等企业更通过特斯拉、比亚迪供应链验证。中芯、华虹等的 BCD 工艺产能充足,2025 年预计新增 30 万片 / 月产能,可承接美企可能让出的份额。终端厂优先评估国产方案,更加速了 “技术验证到批量采购” 的转化。 调查初裁需一年,但市场重构已启动。美企 “低价换市场” 老路难续,国产厂商则迎来公平竞争窗口。这场调查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税额高低,而在推动中国模拟芯片从 “局部突破” 迈向 “整体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脚跟。
国产光刻机突破速度之快,已经让西方拦不住了。此前,光刻机巨头阿斯麦CEO曾说过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