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的安葬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不同政治势力的介入: 遗体发现与初步安葬 崇祯自缢后,其遗体由贴身太监王承恩发现并临时掩埋于煤山。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虽未立即找到崇祯尸体,但最终在东华门附近发现,并命人用门板抬回皇宫。李自成最初将崇祯与周皇后草草葬于田贵妃墓中(后称思陵),但因财政困难,仅花费二贯铜钱购置薄棺,后通过民间募捐筹集226两银子完成初步安葬。 清朝的正式安葬 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为争取汉人支持,下令按明朝礼仪重新安葬崇祯。1645年春,清朝在田贵妃墓基础上扩建思陵,将崇祯、周皇后及两位皇子正式迁入,成为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但意义特殊的一座。这一举措既体现对前朝的尊重,也彰显清朝的政治怀柔。 关键人物与争议 李自成:负责初步安葬,但受限于条件极为简陋。 清朝顺治帝:最终完成崇祯的正式安葬,并赋予其帝王规格。 明朝遗臣:如杨嗣昌、倪元璐等曾请求按明制操办葬礼,部分礼仪得以保留。 思陵的建成标志着崇祯悲剧性结局的终结,其安葬过程融合了农民起义军的仓促、清朝的政治考量及明朝遗民的哀思。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39评论】【56点赞】
栋里格栋
不是说王承恩和他一起吊死的么?怎么给他收尸了?
123 回复 09-25 21:02
Ai写的!狗屁不是
用户10xxx38
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