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比如光刻

百日依山尽 2025-09-25 15:28:24

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比如光刻胶、氟化氢这些“芯片粮食“。 在美国对华收紧半导体设备出口后,日本很快跟进,将 23 个品类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纳入管制清单。这些材料在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光刻胶是晶圆光刻环节的核心耗材,直接决定芯片的精度; 高纯度氟化氢则用于芯片蚀刻,纯度不足会导致电路缺陷。日本企业在这些领域占据显著优势,仅光刻胶一项,全球市场份额就超过七成。 限制措施的落地带着明显的针对性。日本对美国、韩国等 42 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一揽子许可简化手续,唯独中国大陆需要经济产业大臣的单独许可。 这意味着出口流程大幅拉长,有时甚至无法获得审批。涉及限制的企业包括东京电子、尼康、日立等 10 家日本大企业,它们此前长期占据中国市场的核心供应商位置,2022 年日本半导体设备出口中,三成流向中国,对华出口额远超美国。 断供的影响迅速在产业链蔓延。国内某芯片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出现停摆迹象,仓库里的氟化氢库存仅能维持半个月生产。企业试图寻找替代货源,却发现短期内难以解决,高纯度氟化氢的生产工艺复杂,国内产品在纯度和稳定性上仍有差距。更棘手的是光刻胶,高端产品几乎完全依赖日本进口,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替代品。 中方的应对很快展开。多家材料企业加快了研发节奏,某公司的高纯度氟化氢生产线提前进入试生产阶段,虽然产能有限,却解了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中国宣布对两种半导体制造业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限制,时间恰好定在日本管制生效后一个月。这种回应并未伴随公开表态,却让国际市场感受到了产业链的相互依存性。 日本企业很快尝到了反噬的滋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断供直接导致日本材料企业订单下滑。某日本光刻胶企业的财报显示,对华出口额环比下降近四成,工厂不得不缩减产能。日媒的评论也透露出担忧,认为限制措施超出正常范围,不仅影响中国工厂生产,也导致日本企业先进产品产量减少,最终损害自身产业活力。 国际舆论的关注点逐渐从断供本身转向产业链重构。有行业观察指出,日本的做法打破了长期形成的供应链平衡。此前,中国企业与日本供应商保持着稳定的合作,从研发到采购形成了成熟的协作模式。断供发生后,国内企业开始加速自主替代进程,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纷纷落地。 日本部分材料企业通过迂回方式恢复了部分供应,但曾经的独家合作关系已出现裂痕。中美贸易战的硝烟仍未散去,这场 “芯片粮食” 风波却留下了深刻印记。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在断供中暴露,而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0 阅读:72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