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同悲:送别生态学者俞孔坚,他的理念已深植大地 2025年7月24日,一则突发新闻让中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界陷入巨大悲痛。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著名生态学家俞孔坚博士在巴西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因坠机事故不幸遇难,终年62岁。这位毕生倡导“生态安全格局”与“海绵城市”理念的学者,以最意外的方式告别了他深爱的土地与河流。 生于土地,归于山河 俞孔坚的学术生涯,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普通农家,童年插秧、放牛的经历,让他对土地产生了最朴素而深刻的情感。从北京林业大学到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他始终将目光投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曾在访谈中动情地说:“我的基因里流淌着农民对土地的眷恋。” 这种眷恋,最终升华为一套改变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学术思想。当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推土机碾过无数河道与湿地时,俞孔坚是那个最清醒、最大声的“提醒者”。他批判“城市化妆运动”中的硬质河道、巨型广场是“小脚美学”,提出“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水。这一理念从最初备受争议,到后来被写入国家政策,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全球数百个城市的规划建设。 “大脚革命”与不朽遗产 俞孔坚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者。他主持设计的“金华燕尾洲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上海后滩公园等项目,将废弃地、农业景观变为充满野性之美的生态基础设施,向世人证明:与自然合作而非对抗,可以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城市空间。他发起的“大脚革命”,呼吁城市放下对“精致”的执念,回归功能与生态的本真。 在北大课堂上,他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授,更是点燃理想火焰的导师。他常说:“我们需要用生态的‘白话文’来书写大地,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文言文’。”他的离去,让无数学生、同行痛失引路人。 未竟的事业与永恒的追问 俞孔坚的巴西之行,本是为了南半球的生态与城市议题交流。命运无常,让这位一生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者,魂断异国山河。然而,他的离去并非思想的终结。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留白增绿、修复河道;当暴雨来临时,一片片“海绵”悄然发挥着韧性——这正是俞孔坚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 他未竟的事业,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财富。正如他曾在《生存的艺术》一书中写道:“理想的城市,应该是能随时听到蛙鸣的城市。”斯人已逝,但每当夏夜蛙声响起,每一条自由呼吸的河流,都将是对这位大地之子最好的纪念。 俞教授,愿您安息。您播下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山河同悲:送别生态学者俞孔坚,他的理念已深植大地 2025年7月24日,一则突
夜空璀璨的星河呀
2025-09-25 15:24: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