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狂妄喊话,中国得先“赔个不是”,中方用2分钟狠狠打脸美国!在美国国际贸易政策频频出招的背景下,一场围绕关税和谈判的拉锯战悄然升级,谁能占得上风? 美国经济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0.3%的收缩,这是三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主要源于进口激增,企业提前囤货应对潜在关税壁垒。国债规模已超35万亿美元,制造业面临原材料短缺,尤其是稀土这类关键矿产,中国供应占比高达90%以上。高科技产业如芯片和国防装备的生产线频频受阻,企业成本上升。 特斯拉老板埃隆·马斯克公开抨击特朗普的贸易举措,认为这些政策加剧了国内困境,推高了供应链费用,并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波动。白宫内部压力山大,决策层急于通过调整进口规则来提振本土就业,但这种单边主义往往适得其反,只会放大全球不确定性。面对这些现实,美国的贸易策略暴露了其脆弱的一面,试图借盟友施压来转移内部矛盾。 7月7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包括日本、南韩、泰国、柬埔寨、缅甸、蒙古、越南、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突尼斯、南非在内的14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25%起步,日本和南韩面临25%,泰国36%,柬埔寨高达49%,缅甸44%。这些国家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许多货物通过其境内转运以规避原有对华关税。 白宫声称此举旨在堵塞漏洞,保护美国市场,但实际效果是扰乱区域供应链。亚洲股市应声波动,日本日经指数短暂下跌1.2%,南韩综合指数也出现震荡。东南亚出口企业担忧订单锐减,本地就业和经济增长面临考验。这种针对性关税不只打击贸易伙伴,还间接瞄准中国制造业,凸显华盛顿的战略算盘,却忽略了经济互依的复杂性。 耶伦在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强调中美需尽快重启面对面谈判。她先肯定过去磋商的积极氛围,然后直指中国在稀土出口和产能过剩问题上需先行调整政策,仿佛北京必须承认所谓失误才能推进对话。耶伦指出,美国本土就业和绿色能源投资正受威胁,尤其是稀土用于芯片和武器制造,高科技产业已因供应瓶颈而减产。 这番表态透露出华盛顿的急迫,一方面加征关税施压,另一方面抛出谈判橄榄枝,但前提条件苛刻。稀土牌成为核心筹码,美国试图借此占据主动,但这种一边打压一边求和的做法,暴露了其经济困境下的无奈。耶伦的喊话迅速传开,国际媒体解读为分化策略,对亚洲伙伴加码却对中国示意让步。 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仅用2分钟回应美方表态。他指出,美国的单边逻辑无效,谈判必须基于平等互利,对伙伴国的区别对待已显露真实意图。林剑强调,拒绝任何施压下的让步,这一简短回应直接拆解了华盛顿的组合拳。外交部重申,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只会损害全球经济。中国立场坚定,推动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这种高效回击不只戳破了美方算盘,还赢得国际舆论支持。东南亚国家开始协调立场,讨论联合应对,凸显美国策略的孤立风险。 原定7月9日生效的关税,被特朗普签署新令推迟至8月1日,提供三周缓冲期。这一调整显示白宫对盟友反弹有所顾虑,避免立即引发更大不满。日本和南韩作为亚太伙伴,对25%税率表达强烈不满,东京和首尔官方起草抗议文件,强调此举损害区域稳定。东南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高关税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泰国橡胶和大米出口下滑,柬埔寨纺织业订单流失。美国自身也难承受反噬,延期决定本质上是给自己留后路。耶伦的公开呼吁,更像是内外交困下的信号,国内经济压力促使华盛顿寻求与中国缓和,以稳住预期。
美国打压成功?中国GDP降至美国的59%?全球老二的崛起被打断?2024年中国G
【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