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1999年,波士顿机场的候机大厅里,82岁的牧琳爱拖着一个沉甸甸的行李箱,脚步慢却很坚定。 别人以为箱子里都是衣物和生活用品,其实那是她卖掉40英亩山林、别墅、花园和汽车换来的全部积蓄。 这趟跨洋之行,她等了整整69年,只为履行13岁时在山东聊城许下的一句话:“我会回来找你们。” 牧琳爱和中国的缘分,从出生就开始了。 1917年,她生在北戴河的一个传教士家庭,后来随父母搬到聊城生活。 她的父亲在那里建起了双街基督教堂。 那个年代,战乱频仍,百姓过得很苦,可小牧琳却在这里认识了不少玩伴。 她和村里孩子一起爬老槐树、在教堂前的空地上追逐打闹,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1930年,13岁的她跟随家人被迫回美国,临走前,她攥着伙伴周仁杰的手,忍着眼泪说:“我一定会回来。” 回到美国后,她一路读书,成了儿童医院的院长,还拿到博士学位,事业很成功。 但聊城的记忆一直没淡过,她甚至一直保存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5岁的周仁杰和他的母亲。 1992年,她75岁时重返聊城,虽然没找到当年的伙伴,却更加坚定了回来的念头。 1999年,丈夫去世后,她干脆处理掉美国的一切家当,不顾子女劝阻,毅然踏上了归途。 她抵达聊城阳谷县刘庙村时,村里人特意腾出一座大院,还给她配了家具家电。可牧琳爱坚持要自己掏钱买,不愿意占村里一点便宜。 她反复对大家说:“我是来安家的,不是来做客的。” 很快,她就适应了农村的节奏,自己下地种菜,还在村道旁撒上花籽,没多久,村子里开满了鲜花。 邻居们常给她送饭菜,她也总会回赠些小礼物,像花瓶、围裙之类的小东西,村民们一直保存到今天。 她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给村小学捐了二十多万元买电脑,建起了微机室,还亲自教孩子们英语。 那会儿聊城很多小学还没开英语课,她就耐心带年轻老师读绘本,纠正发音,还帮她取了英文名“Mary”。 后来学校改名叫“中美友谊小学”,她也成了孩子们心里的“牧校长”。 每年圣诞节,她都会打扮成圣诞老人,坐着毛驴车给孩子们送糖果,那成了无数孩子童年里最难忘的画面。 她还担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名誉院长,捐了三十多万元医疗设备,经常组织义诊,为老人们掏白内障手术费、配眼镜的钱。 她推动医院和国外交流,还资助医生护士出国学习,自己则在医院里义务教英语。 非典、汶川地震时,她第一时间捐钱捐物。 2009年,她92岁,拿到了聊城市发放的首张中国“绿卡”。 那天她拿着证件,眼里噙着泪,说:“我是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2013年,她在聊城安然离世,96岁。 按照遗愿,她把眼角膜和遗体都捐给医学研究。 葬礼那天,上万名村民自发前来送行,哭声一片。 如今,中美友谊小学的校牌还在,国际和平医院也保留着她的办公室。 门口刻着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聊城还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会,把她的善举延续下去。 从13岁的一句承诺,到82岁跨洋归来,再到余生14年的奉献,牧琳爱用一生践行了“回来”的诺言。 她说得很简单:“这份情,不分国籍,只是我心里放不下。” 信源:海报新闻
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
霁雾阙任
2025-09-24 11:52:04
0
阅读:3